中华药都启航 精彩永存记忆
1984年,环城西路(现亳州市涡阳路)上的药材加工户 刘涛 摄亳州首届药交会在原政法大楼举行中药材展示和交易刘涛 摄1985年,中药材经销专业街——亳州市和平西路的药材门店 刘涛 摄亳州首届中药材交流大会在原亳州剧场举行开幕式 刘涛 摄
亳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经济特色突出,盛产中药材,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四种。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种植经营药材之风经久不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闻名华夏的“四大药都”之一。清末、民国时期,受兵匪祸乱、日寇侵略、黑暗统治,亳州药市渐趋萧条,近乎停滞。
新中国成立以后,亳县(即现谯城区,编者注)药材种植有了初步恢复,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调动了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在大力发掘本地传统药材的同时引进外地优质药材良种加以推广,并及时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其中道地药材白芍,除完成国家收购外,还由药材加工户切制成药片,率先销往全国各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经营,已发展成为亳县的优势产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当时的亳县工交办公室负责工业统计与经济分析工作。1984年体制改革,县工交办公室和县财贸办公室合并为亳县经济委员会,统筹负责全县的工业交通、商业外贸、财政金融税务工作,时称大经委。组建之后,县经委组织开展了关于全县酿酒和药业行业发展的调研,我参加了当时的调研,其中关于酒乡建设的调研报告,刊入了当时中共阜阳地委内部刊物《政策研究》。药业发展调研显示,到198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3万亩,国营、集体、个体药材公司、行、栈已达300多家,大多集中在谯城路、和平西路、汤陵路等地带,新建的中药材贸易市场已开业,全县中药材市场交易一派兴旺景象。我们生产科的同志在两项调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课题调研,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经县经委领导研究,于1985年上半年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酒乡药都烟桐地,商业轻工旅游城”(烟桐地即烟叶、泡桐生产基地)的亳县发展规划,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赞同,把其确定为全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在1985年7月召开的亳县县委五届二次全会上通过决议,形成了全县上下的共识。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全县的药业、酿酒、商贸流通、旅游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生产和经营,搞活市场流通,提高亳州药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地产中药材的销售,县委、县政府决定1985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并确定每年届时举行。经过精心组织和积极筹备,当年9月11日上午,亳州首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在原亳州剧场举行开幕式,并在亳县原政法大楼举行中药材展示交易,出席会议的安徽省原副省长杨纪柯为交流大会开幕剪彩。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药商、医药界代表1200多人出席交流大会,300多家公司、厂、栈在交易大厅展销上千种中药材、中西成药、医疗器械等,参会代表兴致勃勃地观看展销品,看样订货,洽谈购销业务,交流信息,药交会期间达成交易额1.1亿元。
首届全国药交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亳县药市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广大干群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全县药农、药商种植、经销中药材的积极性,药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行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加快了中药材专业市场和药材专业街的建设,亳州药都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亳县撤县建市。1986年9月1日,举办了亳州第二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900多名药商及医药界代表参会,参展药材品种达4000多种,当地有130多种中药材和30多种中成药参会交易,总成交量达13.5万公斤,成交额达1.5亿元。到1986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余亩,丁固、沙土、张竹园、李门楼、张店发展成为药材生产专业乡;药材生产加工户蓬勃兴起,仅市区加工户就有近3000家,农村自产加工户多达30000多家;城区内已建成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两个,中药材经销专业街4条,中药材经营公司、行、栈发展到400多家,日上市量数十万公斤,地产中药材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至新加坡、印度、英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亳州首届全国药交会的创办和接续举办,促进了药业的快速发展,使亳州成了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和交易市场,让药都亳州再次闻名于华夏,为打造和形成享誉中外的中华药都乃至世界中医药之都奠定了基础。(刘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涡阳经开区党工委负责人一行到老兵梁洪友家中走访慰问,并为其送上了慰问金及慰问品。下一步,涡阳经开区将加大对...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