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治淮工程”

合肥晚报 2019-12-17 02:11 大字

○彭雪枫在指导治理淮河工作

○彭雪枫

说起淮河治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放初期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从而在沿淮地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淮工程”。但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就对淮河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治理,留下了一个个佳话。

20多天修成“新新沟”

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淮河治理工作,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据史料记载,1939年秋,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了以涡阳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他在这里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实行合理负担,建立地方政权。并且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

也就是在沿淮的萧县等地农村调研过程中,彭雪枫发现新兴集一带地处淮北大平原,地势低洼,遇涝难排,年年闹水灾。这个问题引起了彭雪枫的高度重视。据史料记载,他找来新兴集农民抗敌协会主任赵青山,询问群众生活情况和情绪。赵青山很开心地说,“新四军来了,一是顽军不来抓壮丁了,二是没有土匪行抢了, 三是苛捐杂税都没了,老百姓当然开心了,不少人都来参加农抗会呢。”但赵青山接着话锋一转,说到淮河边上年年闹水灾,老百姓收成也不是很好。彭雪枫听后,微笑着说道,我也看到了,因此就想帮助老百姓挖沟修渠,变水害为水利。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征战在亳太永、鹿夏商一带,战斗十分频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彭雪枫还是挤出时间,四处访问,查看地形,制定兴修水利方案,亲自绘制工程图。在《宿县县志》等相关资料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记载:经过群众讨论和多次修改,最后作出了挖沟排水,把水引到岭南河的决定。当然,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等也都十分支持兴修排涝水利工程,并且分头下乡村发动群众。在当时抗战的情况下,有不少老百姓对这个是不大理解的,于是他们就在农抗会的支持下反复向群众宣传,指出挖沟排涝也是为了抗日救国,兴修水利更是造福子孙,使得不少人有了新认识。

据《宿县县志》记载,由于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群众,使得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到治淮工作中。他们自带工具,与新四军游击支队官兵联合奋战。工地上秩序井然,口号声、打夯声不绝于耳,一派壮观的景象。经过20多个昼夜的苦战,终于在新兴集修成了一条宽7米、深l米多、长10公里的排水大沟。排水大沟修好后,按预定方案把水引过岭南进了河流,终于解除了新兴集一带的水涝灾害。

您可别小看了这排水大沟,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可以说是新兴集几代人的心愿终于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得以实现了。因此老百姓无不拍手称谢。彭雪枫也开心地说,“这是新四军和新兴集的人民群众共同挖成的新沟,就命名为‘新新沟’吧。”

大柳巷的“雪枫堤”

除了修建“新新沟”外,在淮北的大柳巷曾经还有个“雪枫堤”,也是抗战时期的“治淮工程”的代表。这又有什么故事呢?

原来,1943年8月下旬,淮北地区连降大雨,淮河水位猛涨,使得淮北大堤多处报警,险象环生,人心惶惶。彭雪枫当时正在淮北大堤旁的大柳巷出席医工会议,于是就利用会议进行了防汛紧急动员。他在会上说,新四军是在老百姓中成长壮大的,吃饭穿衣都要靠老百姓供给。平时我们说要爱护老百姓的一草一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淮水猛涨,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舍生忘死,奋力保住大堤,保护根据地的安全。

正在这时,有人进来报告说,大柳巷北岸大堤被冲决,缺口有几丈宽,大柳巷方圆几十里马上就要被淹没了。彭雪枫起身大喊一声,“救灾如打战,跟我上!”他一边喊一边率领到会的全体军民医工冒雨前往抢险。据《淮北市志》等史料记载,彭雪枫身先士卒,不顾自己曾多次身负重伤,带头抱柴草,抬土石,扛木板,使在场的军民医生很受感动,干劲倍增。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堵住了缺口,避免了一场灾难。随后,彭雪枫又找来区乡干部和部队指挥员,要他们组织人力、物力,继续加高加固大堤,并要求提高警惕,注意大堤隐患,夯实土方、防止冲刷,确保大堤万无一失。

很快,彭雪枫和新四军将士奋不顾身抢险救灾的事迹就传开了,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据史料记载,非常谦虚的彭雪枫当场题写一副对联:政府军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为了感谢彭雪枫救民于水灾的功德,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副对联镌刻下来,在大堤旁立碑纪念,并把修好的这段大堤命名为“雪枫堤”。

险境中修复淮河大堤

如果说修建“新新沟”、抢险“雪枫堤”有惊无险的话,那么,修复蚌埠至五河段淮河大堤则是险象环生。

1944年春节刚过,中共淮北区党委决定由泗五灵凤县委组织进行的蚌埠至五河段淮河大堤复堤工程就开工了。时任县委敌工部长郑淮舟任工程指挥部指挥兼工委书记。工程技术则由钱正英等人负责。钱正英是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到抗日根据地后以在一所中学任教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这次抽出来修复淮北大堤。据史料记载,钱正英一到工地上,就和男同志一样,黑夜行军,拂晓上堤,在工地上风里来雨里去,到处奔波,掌握质量标准。

最为特别的是,复堤工程是在抗日的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施工堤段在日伪控制地区,而当时的蚌埠又是汪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伪军与日军勾结,一心掠夺人民的财富,不仅不可能为百姓兴修水利,还极有可能搞破坏工作。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在这样的地段组织成千上万的民工上堤施工,如果敌人袭击破坏怎么办?哪怕是敌人从淮河巡逻艇上向工地打几枪,民工也会遇到不少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指挥部一方面作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县委调一个连交指挥部指挥,派一个营和两个区队在附近活动;另一方面,由区乡干部带领根据地一万多名民工为施工基本队伍,突击施工;再一方面,我党利用统战思想,做好地方上层人士的工作,通过他们争取尽量蒙住日军的耳目,甚至不可思议地争取到伪省政府建设厅拨来水泥、木板、块石等,为沫河口大闸建设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据史料记载,当时日军炮艇虽然每天都在淮河里巡游,但从未敢登岸骚扰。百里长堤上,数万名干部、群众施工历时3个多月,按计划完成了筑堤400多万土方和修建沫河口大闸工程的任务。全部工程于1944年6月初完工。

而经过复堤的修建,淮河蚌埠至五河段在一段时期内防御了洪水的袭击,更重要的是,我党的政治影响扩大了,抗日游击区发展了,与沿淮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此我们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情况下,还完成了几次“治淮工程”,实属奇迹,更树立了党和新四军的历史丰碑。□田富华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涡阳县在农村改水改厕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共商共建实现共享 群众主动干 政府帮着办

“城里的小孙子嫌旱厕脏,以往不愿在家住。最近有了水冲式厕所,回家再不提住宾馆了。”12月5日,在涡阳县西阳镇葛圩村,退休党...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