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钥匙”开启幸福之门
寺后村一角寺后村村民在小广场健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亳州市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更是让亳州变了样。亳州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70年来,亳州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懈努力和付出,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有幸福感、获得感。
从税费改革到取消农业税
上世纪90年代,涡阳县新兴镇在全国率先自发进行了税费制度改革的实验,按照全镇每年的支出总额确定农民的税费总额,税费一并征收,分摊到亩。
涡阳县新兴镇寺后村党支部书记刘震,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当年新兴镇自发开展“税费提留30元一次到位”的改革探索,也见证了税费改革给村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30年前,农民除了要交农业税,还要交公益金、集体管理费、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和民办教育方面等十几项提留款。”刘震说。
农业税就是常说的公粮。
刘震还记得当时交公粮的情形。“那时交公粮都排起长队,有时甚至要排几个小时。却有时候水分超标不合格,还要拉回去重新晾晒。”
“那时候要求种烟叶,一人有3分地的烟叶种植任务,我们家种了两亩多,但烟叶技术含量太高,虽然县里给每个村都请了技术员,但还是掌握不好。”刘震回忆说,当时有三分之一的人种烟叶等于“白种”,因此很多人“宁愿交罚款也不种”。
据刘震回忆,1990年到1992年,村民人均负担每年有170元左右,而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还不到600元。
刘震说,一些村民为了提高收益,在烟叶地里套种其他作物,因不符合规定,村干部就要去给村民讲道理,甚至下地把套种的作物拔掉,因此还经常与村民发生冲突。
新兴镇在全国率先自发进行了税费制度改革的实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1992年12月20日,涡阳县新兴镇人民政府张贴政府布告,宣称“决定在1993年试行土地承包税(费)制度”,农民每亩承包地全年上交30元(夏秋各半)。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向农民摊派或增加提留款。
刘震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村里广播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当他告知大家这一好消息时,95%的人并不相信,另外5%的人持怀疑态度。
然而当交农业税的日子到来,当发现村里确实是按照布告的内容实行,大家积极性高涨起来,提前4天就完成了农业税的收取任务。“以往一年到头反复催要也难收齐的税费,变成了农民自觉上交。全镇没有敢乱收费的,群众见了干部都有说有笑了。”刘震说。
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6年1月1日,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走进历史,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家种粮都积极了,我们村里开始出现种粮大户,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刘震说。
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民生工程
今年8月底,记者走进寺后村,看到绿树环绕、白墙红瓦,宽敞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每个巷口都有一个垃圾桶,村里村外干净整洁。
村子道路两旁,村民房前屋后,种满了桃树、樱桃树、石榴树等果树。这时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累累果实压满枝头。“每家我们都免费发了果树苗子和花种,有石榴树、桃树、樱桃树,还有樱花、紫薇花等等,现在家家都果树环绕,花香四溢。”刘震说,美好乡村建设扮靓了新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开启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2007年起,安徽省实施民生工程。当年实施12项民生工程,包括农村低保、新农合、农村饮水安全等。
说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变化,寺后村村民赵成云感触最深的就是“医疗”。他还记得30年前流行在村里的几个顺口溜——“大病养,小病拖,不淌眼泪不吃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了一次院,一年都白干”。
“现在群众看病越来越方便,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赵成云说。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很少村民有自行车,大部分人去涡阳县城都只能靠两条腿。”刘震说,过去的班车一天只有一班,而且还是永城至涡阳的过路车,所以乘班车往返县城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一到下雨天,村里的道路就变成“水泥路”,有自行车也出不了门。
2000年以后,寺后村里通了水泥路,不仅修了16公里的主干道,60多座桥涵,还将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直通涡阳的班车一天多趟,一些村民还开上了私家车。
“以前太阳一落山,村里就一片漆黑,现在不仅安装了路灯,还建了几个小广场,晚上大家到广场跳跳广场舞,用健身器材健健身,幸福感也增加了。”村民葛梅花说。
过去的土房变成平房,再变成现在绿水环绕的楼房,新农村建设更是让这座村庄换了新颜。
近年来,寺后村还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村民不出村就能取款存款,办理医保、社保缴费等各项事务;建立了电商便民网点,村民可以在这里缴纳水电费、电话费、收发快递……刘震说,村里目前正在规划将老村部利用起来,改建成养老院。“第一批规划20个床位,以后会慢慢增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村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寺后村能变成现在这么美,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回忆起村庄的变化,刘震感慨万千。
寺后村一个个看似细微的变化,却折射出民生大文章,传递着热乎乎的民生“温度”。
从12项民生工程到33项民生工程
寺后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只是亳州市实施民生工程后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百姓为上,民事为先。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要求,在民生工程工作中做到“抓早、抓实、抓细”,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实施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工程持续深入实施。
民生工程也随着发展在不断调整完善。2019年亳州市实施33项民生工程,新增智慧学校建设等6项,退出政策性农业保险等5项。
截至8月底,亳州市组织实施的33项民生工程,累计支出资金148.3亿元,资金支出率76.8%,有9项工程完成任务,分别是贫困残疾人康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程、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
记者从市民生办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底,亳州市累计投入资金756.4亿元,民生工程投入的平均增幅超过了财政收入增幅,惠及全市640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万余元。在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亳州市群众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亳州市已累计实施了49项民生工程,其中工程类项目22项,累计实施项目点5万多个,建成了如农村道路村村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卫生室、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一大批民生工程。这些工程点散布在全市各县、区,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工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亳州市将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实好各项政策,实施好各项工程,致力于让广大群众早受益、多受益。”市民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曾莹莹文/图)
新闻推荐
马店贤人马素英,瞎婆瘫痪度平生。卅年侍奉如常日,十里三乡传美名。杨安华好人事迹:涡阳县马店集镇大高村91岁的高闫氏双目失...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