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跟着老子看世界“头头是道”

大众日报 2018-03-31 05:11 大字

《老子之道》一书是白云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独到见解,作者从《道德经》是圣王之学这一基本立足点出发,阐述了书中治国安民的至高智慧,并对后世愚人对《道德经》做出的流俗、错误的解读一一进行了反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李恒整理

他就像龙一样

老子,楚国人,今安徽亳州涡阳县。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职业,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再则说,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存性命。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囤积起来不为人知,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但看上去毫无锋芒。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我能跟你说的,只有这些了。”

孔子回去后,和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它,会游的鱼可以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这段讲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并非主张圣人要避世,而是说,现在天下无道,应该抱道藏身才对。对于礼崩乐坏,老子看得更平淡,他觉得礼乐只是人制定和发明的,既然发明它的人会消亡,那么礼乐思想所缔造出来的言论、礼制和社会秩序,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消亡。真正不会随着时间消亡的,唯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败,便离开了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写本书留给我吧。”于是老子便著书上下两篇,讲述关于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写完人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能延年益寿。从这段可知,老子是深谙摄生之道的。有肤浅的人认为,《道德经》只是在阐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经》也可以奉生养寿。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老子道家学说里面的摄生思想,活一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道、儒、法的关系

社会上学老子思想的人,则排斥儒学。学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这样的吗?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关于道、儒的源流关系,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

老子创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张清静无为。道家学说被孔子传入东方的鲁国后受到尊崇,道家学说的一个支流则被法家韩非带到了西方的秦国。老子道家思想被庄周阐述得欢畅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诠释成勤力自勉充满权谋。韩非《说难》极其智慧。可悲韩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终还是死在李斯手上。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管子、商君、申子、韩非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那为什么三家又会出现长期的互相非难呢?道非儒,以为其做作刻意。儒非道,以为其事天有余,应人不足,天生天杀虽道之理也,可是看到世道崩坏、人为草芥,作为儒家怎么能坐视不管呢?儒非法,以为法家冷酷无情,赤裸裸的绩效主义万岁,讲绩效不讲人性。法家非儒家,则认为儒家老把社会想得那么情意绵绵的,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有价值有帮助吗?

道、儒、法三家,互相非难的原因,并非因为思想本身,而是因为越界。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纲常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谁也不要跨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这样道、儒、法三家思想的运用就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道德经三个字

我们要讲《道德经》,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德到底是指什么,经又到底是指什么。所以,要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训义解读。

万物从何而来?我们可以追溯,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继续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此冲虚之气为天地万物之始。此时,虽见有气,而未见有质,更未见有形,故谓未曾有物。

虚漠鸿蒙之气,又是从何而来呢?道生之。那又是什么生出来的道呢?道无形无物,无名无状,所以无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么就是万物最原初的宗始。所以说,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

其次,道为伦理之宗。道生天地万物,同时还要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我们称之为伦理。万物不伦则不类,无理则不序。无序则乱,乱则亡。所以万物不仅在形质上以道为宗。并且在伦理上,也要以道为宗。

再次,道为造化之宗。道生万物,又给万物设定伦理,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永恒演化呢?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万物的性质之宗,是万物的伦理之宗,还是万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万物之所宗也。有宗于道,万物才能生,才能类,才能化。

德又是什么呢?道为万物之所宗。那么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

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视其华,可以窥其根基。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根本不固,物必将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败亡者,必先失其所。

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则万物不能成。不积德,则不能久。于万物而言,道若母,德若乡。圣人积天德府天下,畜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谓,德者,万物之所府。

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何谓圣人?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谓之圣。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叫作《道德经》。

道德二字,已经被后世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妖异邪僻者以道居之;世无上德,妄人自鸣功德。

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之所以万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哉。

《老子之道》

白云先生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义务守护烈士墓20多年 为涡阳退伍老兵点赞

星报讯由于父亲曾经是红军,他在内心里对烈士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尊敬和崇拜,二十多年来,他坚持义务守护着村子山坡上的无名烈士坟墓,风雨无阻。这是一件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涡阳县石弓镇西关村退伍老...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