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亳州发展建言献策 全力打造“华夏酒城”

亳州晚报 2022-01-10 09:12 大字

[摘要]全力打造“华夏酒城”

李义委员发言余萌青委员发言周静委员发言

市政协委员李义:

市政协委员李义代表民革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要全面实施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一战略”,聚力建设集名酒名镇、酿酒基地、文化传承、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华夏酒城”。

李义建议,要加大推进力度,成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古井集团等酒企参与的“华夏酒城”建设推进小组,制定“华夏酒城”工作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制定亳州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白酒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出台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加快白酒核心产区建设,促进白酒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要强化要素保证,设立市、县区酒业产业发展基金,配合白酒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投贷联动,降低白酒企业融资成本,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研发针对白酒产业的金融产品,强化银政企三方合作平台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在线融资模式,拓展小微酒企酒商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税收激励政策。

李义建议,要优化产业布局,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引导市场要素资源向古井镇、高炉镇优势区域集中;围绕酒企群体公共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包装材料、粮食采购、能源供应、产品设计与开发、劳动用工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建立共享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要加快技术创新,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新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

李义建议,要促进产业融合,以古井集团为龙头,采取“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以白酒产业为主体,+旅游、+中医药、+文化、+养生、+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白酒配套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要拓展品牌文化,讲好酒城故事,打造一批“白酒+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建设一批特色酒庄,融合中药、历史等文旅资源,建设融白酒文化与药膳养生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华夏酒城”的宣传列入亳州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媒体及抖音、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开辟亳州酒企专题栏目,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广泛宣传。

市政协委员余萌青:

加快合作共建高效承接产业转移

市政协委员余萌青代表民建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上海市奉贤区结对帮扶亳州市。《方案》的出台,为全市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展了“矩阵”溢出效应,为打造“亳—芜”省内共建与“沪—皖”省际帮扶的双频共振,提供了难得机遇。作为皖北城市群的核心区,亳州市在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呈现出“增速不断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释放、成效不断显现”等特点。

余萌青建议,要整合力量,强化市级统筹,由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经信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合作共建的统筹推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服务等平台共享机制,根据各县区产业优势,聚焦区域互补和产业分工实行错位承接,统筹跨区域产业和项目布局,促进各载体单位间协调、联动承接产业转移。要完善机制,打造优质产业,完善合作共建园区土地指标优先保障机制,探索实行合作共建园区直报模式,确保园区单列土地指标专项专用;充分转化政府的资源优势,利用与长三角合作共建的影响,探索和社会资本的多种合作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梳理承接转移重大项目清单,搭建平台推动项目和资本对接;加快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专业服务链、金融服务链、公共服务链“五链”融合发展格局。

余萌青建议,要共建共享,拓宽合作模式,各园区在合作中坚持规划先行,在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当前单一的合作模式,探索企业化共建、股份合作等平台合作模式,有组织、成规模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立跨区域合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按照飞地模式、园中园等合作共建模式给予合理分成,共享发展利益,调动双方共建积极性。要先行先试,形成示范作用,市级层面将具备一定能力的现代制造和产业创新基础的园区列为沪苏浙皖结对共建,尤其是省际合作的试点载体,支持其在管理体制、制度构建、资本要素、合作机制、产业协同、政策配套上先行先试,打造亳州市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样板,以点带面助推亳州市各县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承接与合作。

市政协委员周静:

打造职业教育强市

市政协委员周静代表民进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亳州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有18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但本地发展仍然面临“专业岗人员短缺、劳动力技能不足、员工流动性大”等难题。

周静建议,要打出“组合拳”,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人才孵化器培育,加大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基地建设,有序引导培训机构教学设置和师资力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培育一批人才孵化器,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就业,扩展合作范围,促进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与省内外职业培训学校、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直播电商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为招商引资项目预先培植技术力量。开展校企结对共建,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办委托班、冠名班,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培养精准度,提升人才留存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配套建设实训基地,龙头企业设立共享实训空间,鼓励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外开放实训基地,提供多层次多领域操作平台,提升实训者实践操作能力。

周静建议,要提高“精准度”,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做好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亳州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紧缺的工种,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缝纫等领域增设课程,培养复合技能人才。加大师资力量储备,创新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对照产业链发展规律完善课程编制与教学内容,有效实施技能教学。提供优质普惠培训,通过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专业教程,专家、名师现场授课等方式,扩大就业技能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模式,实施“直播+专业”线上培养,开设远程公共课堂,普及专业技能;委托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团队,对低龄无技能、低技能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赋予技能,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开展行业技能比赛,深入开展行业能手评比,表彰优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能手在行业中的地位,增强择岗择业能力,带动人才向高技能、高标准的方向发展。

周静建议,要强化“保障力”,营造职教发展浓厚氛围。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急需职业培训进行直接补贴,对特殊岗位补贴,对参与招工的个人、企业给予奖励;实施技能与学历同等补贴,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补贴标准,扩大学历补贴范围。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社会全面了解职业教育,扭转偏见和成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新闻推荐

寒冬抢收药材忙

村民正在抢收丹参本报讯随着天气逐渐寒冷,抢收中药材到了关键时节。在谯城区十河镇西关村环宇药业丹参种植基地,一辆大型中...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