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学生放牛娃,有点“牛”

亳州晚报 2021-11-02 09:04 大字

王亚楠

过去,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即使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农村娃上大学是为了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后,王亚楠却选择了回乡创业,当起了“养牛娃”。现在,靠着生态养牛,他已经年收入近百万元,成了小有名气的创业成功者。

回乡当起“放牛娃”

2013年夏天,王亚楠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专业是音乐制作。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选择留在北京做一名“北漂”,进入了一家音乐制作公司上班。“我负责编曲、配乐等后期音乐制作,算是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王亚楠说。

王亚楠上班的地点在东三环,住的地方在东五环,相距20多公里,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就有2个多小时。但为了自己的“音乐梦”,他无怨无悔地坚持了半年,但最终选择了放弃。王亚楠说,工作累、竞争大、看不到前途,年轻人累点没啥,怕的是看不到前途。

当年冬天,王亚楠回到老家——谯城区古城镇后许村,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向。古城镇是传统的养牛大镇,王亚楠家里曾经也养过牛,因此他对养牛耳濡目染,便萌生了养牛的想法,不过他的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反对。

“亲戚们都说,养牛没啥技术含量,大学生去养牛浪费人才,再说养牛又苦又累又脏,大学生哪吃得了这苦啊!”王亚楠说,好在父母都理解他的想法,还拿出家里的积蓄作为他的启动资金,让他成了一名“养牛娃”。

艰苦创业不言败

最初,王亚楠的养牛场只有一栋牛舍37头牛。为了养好这些牛,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从喂养、防疫到粪便处理,全部亲力亲为。但让王亚楠没想到的是,十几头牛先后死去,损失十几万元,重创了他创业的满腔热情。

王亚楠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认真分析牛死亡的原因。“这30多头牛是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购进的,长途运输导致出现应激综合症。”王亚楠说,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应激综合症一直发作,最终造成牛死亡。

找到了原因,王亚楠如获至宝,重拾创业信心。更让他高兴的是,当他把剩下的牛销售一空进行清账时发现,每头牛的利润都很可观,也就是说,只要能控制牛的成活率,养牛就能挣到钱。想到这里,王亚楠心中一片豁朗。之后,他的养牛事业蒸蒸日上。

目前,王亚楠已经成立了兴亚养殖场,占地93亩,标准化牛舍620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330头,其中能繁母牛200头。近三年,每年平均出栏育肥牛90头、小母牛70头,年销售额400多万元,年纯收入近百万元。

生态养牛前景好

在兴亚养殖场,场区内部布局井然有序,周围绿树环绕。喂牛的主要饲料是玉米和小麦秸秆,牛粪全部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王亚楠说,他的养殖场每年要从周边村采购2000亩地的玉米秸秆、1000亩地的小麦秸秆。

不过,这些地所产秸秆是远远不够养殖场用的。2015年,王亚楠流转260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玉米全部用来做青贮饲料,小麦秸秆也能做饲料。这样一来,饲料有了着落,牛粪有了出路,形成了生态循环的绿色养殖模式。”王亚楠说。

王亚楠还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村民卖玉米秸秆,一亩可增收100多元;卖小麦秸秆,一亩增收20多元。”王亚楠说,他将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同时向周边养殖户和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共同发展肉牛养殖。

2018年,王亚楠的养殖场获得“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称号,获得200万元的政府补助。2019年,又获得“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基地”称号,获得补助10万元。王亚楠说,他将利用皖北粮食基地的自然优势,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养殖理念,推动种养循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记者李鹏)

新闻推荐

强力推进创城工作

本报讯10月31日,谯城区魏岗镇召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镇村干部要做好表率示范,组织党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