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话”解开村民“心疙瘩”

亳州晚报 2021-10-27 09:06 大字

李艳梅(左三)在与村民拉家常

本报讯“我早就想把土地流转出去,方便外出打工,但孩子还小,出不了远门。”“我年纪大了,想把土地流转出去,但种了一辈子地,担心以后无事可干了。”……最近,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准备扩大土地流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但不少村民有顾虑。

了解村民的想法后,申楼村党委书记李艳梅把村民召集起来,围绕土地流转话题再次开启了“乡村夜话”。

“大家把土地交给村振兴公司后,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可以加入劳务派遣服务队,统一由振兴公司安排务工,这样除了每亩700元地租,还能有一份额外收入。”李艳梅给村民算起了经济账,土地流转出去后,年轻人还可以到村里刚建成的鞋服公司上班,试用期1个月2500元,过了试用期计件算工资,1个月最少能拿4000元,不比出去打工挣钱少,还不耽误照看小孩。

听了李艳梅的介绍,村民心中的“疙瘩”消失了,对土地流转充满了期待。让村民纠结很久的土地流转问题,在这次“乡村夜话”中得到顺利解决。

“村里百姓大舞台又喜乐又气派,能不能经常搞活动,让一些有才艺的群众上台表演表演,也热闹热闹?”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后,老党员郭成允在申楼村中代表村民提出了新建议。李艳梅一边听,一边做着记录。

“当地村民本来就有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习惯,村干部正好利用这一时间,组织村民围绕村内具体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充分集民智、汇民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申楼村主任王传林对记者说,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有事敞开说,群众说的都是真心话,讲的都是实问题,提的都是好建议。

“过去,村干部和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互相不理解。”村民郭祖华说,“乡村夜话”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矛盾纠纷类、困难救助类等农村常见问题与群众面对面畅谈,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村干部做事顺了,村民心里也有底了。

如今,“乡村夜话”已经成了申楼村化解基层矛盾、推动乡村治理的新举措,今年以来,该村已举办16场“乡村夜话”,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件、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6件,实现了干部由“坐等上门”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做到了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确保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乡村夜话’做到了话政策、听民声、解民忧,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立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璐说,今后将鼓励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出更多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魏秀华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亳州市全面启动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

本报讯近日,亳州市全面启动2021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住房单元核查。据悉,为准确、及时地监测和反映我国...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