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娘子”创业记

马鞍山日报 2021-06-02 02:28 大字

“白芨娘子”创业记

5月下旬的一天,善厚镇早林村西部山区一个叫“罗塘”的小山村,三两户人家掩映在绿树缤纷中。远眺长长的山坳,呈梯田状的山地里,一片片绿色浓郁的植物下,一位朴素的农家妇女正在躬身耕作。她就是“白芨娘子”陈加芳,正在给白芨除草。走近陈加芳,看到的是一位言语简练、举止洒脱的农村妇女。由于长年劳作,以山为伴,风吹日晒,她的脸庞显得有些黝黑。

今年43年的陈加芳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她因山而穷,也因山而富。她和丈夫江厚祥都是“山里娃”,她在“胡塘”,夫在“罗塘”,两家近在咫尺。童年时,“芳”在胡塘呼唤,“祥”在罗塘应答,这悠悠长长的“一呼一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变得声情并茂。1994年,江厚祥身着军装话别家乡,陈加芳十里相送泪别村口。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他们结成夫妻,养儿育女。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陈加芳却有超前的经济头脑。作为退役军人,丈夫江厚祥在军营锤炼铸造出沉着稳健的为人处世风格,而妻子陈加芳得益大山的滋润,说话做事泼辣果敢,“优势互补”成就了一对矢志不渝、联手创业的最佳夫妻“搭档”。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寻求一条致富之路,陈加芳把眼光瞄准了村前村后的大山,她和丈夫从最初的收购中药材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直至今日成就了“白芨种植基地”。

“当年,我们只是从山上采挖一些野生白芨进行培育繁殖,那时只是尝试,根本不敢大规模种植。记得那一年,我和厚祥挑着两小担成品白芨,没想到卖了六七万元,一下子就激发了我们的种植兴趣。”提到过往经历,陈加芳喜形于色。她说,种植白芨收获周期较长,一年种植,三年后才能收获,每亩产量七千至八千斤,市场最低价每公斤在40元左右。虽然收益大,但成本也高,三年各项投资达一万五千元,所以附近的村民一直在观望。她就对他们说:“为了减少风险,等我干成了你们再干!”

仅靠采挖野生白芨种苗远远不够,后来,他们又从云南等地购买种苗,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闲暇时节数次奔赴药都亳州等地,了解市场动态,掌握销售行情。长时间的摸索,让夫妻俩积累了不少经验,白芨成活率也一年比一年高。收获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汗水。据介绍,一株白芨苗从种植到成品要经过采挖、清洗、蒸煮、烘干、去毛、刨光、二次烘干等若干过程,一环套一环,程序相当繁琐。数年下来,陈加芳在丈夫的力挺下,从当初的山里媳妇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白芨娘子”。截至2021年,她的“白芨种植基地”已达到300余亩。

有了名声、有了经验、有了市场,也具备了投资力量,陈加芳思考的是如何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白芨,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几百亩的白芨基地,后期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工,在用工方面,生性豪爽的陈加芳总是优先照顾那些留守在家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让他们就近打工增加收入。“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尽力而为,能照顾一定照顾。”陈加芳快言快语。

白芨种植有季节性,基地打工也是短期的。为彻底改变山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先人一步的陈加芳积极鼓动村民种植白芨。对于村民的顾虑,她作出承诺:提供优质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包收白芨成品。现在,已有数十户山里人家开始引种白芨。陈加芳不仅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出现疑难问题也是随喊随到,不计精力,更不计报酬。作为基地所在地的早林村,也从白芨市场需求量上看到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村两委在热诚鼓励陈加芳坚守家乡自主创业的同时,今年流转80亩荒地种植白芨,发展特色种植业,陈加芳“零报酬”给予全程技术指导。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白芨娘子”陈加芳有一个心愿:就是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让更多的村民能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桎梏,转变观念,种植白芨,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通讯员 王智银

新闻推荐

亳州市民心声

亳州晚报微信公众号于5月30日刊发《稍安勿“噪”!》网友“I-vtec”:狗叫声算不算,能汪汪叫一夜的那种?网友“付全起”:禁嗓应...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