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 今朝“桃花源”

亳州晚报 2021-03-04 08:46 大字

种桃大户余继斌在给桃树剪枝新春复工后,位于杨楼村的服装加工厂热闹起来春节期间,李心志的香油受到乡邻们欢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走进谯城区五马镇杨楼村,就如同走进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

然而,以前的杨楼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带动……2014年杨楼村被列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5.1%,村集体收入为零。

直至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定下了“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发挥果树和中药材种植优势,杨楼村探索出一条促农增收的致富路。2016年底村出列,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50多万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绿富美”的转变。

变化一桃花村里新生活

正月新春里,走进五马镇杨楼村,家家户户都在团圆,往日安静的村庄处处透着一股热闹劲儿。驱车在村落中前行,宽阔的柏油马路贯通村落,一幢青瓦白墙的新民居伫立在主干道旁,古朴静美。因春节期间天气暖和,村里随处可见的桃树已经陆续发出嫩芽,勤劳的桃农们开始在桃林中剪枝、移苗。

“种果树枝叶的稀疏都有讲究,太过稀疏影响收成,太密了会互争营养影响生长。”2月20日,在杨楼村的一片桃林里,有着30年种植经验的种桃大户余继斌一边为桃树修剪枝叶,一边向前来学习的桃农们介绍种植经验,一旁前来购买桃树苗木的商贩们也站在一旁仔细倾听。

余继斌正在修剪的桃树是油桃,是他近几年新栽培的改良品种,每年4月份左右开花,五月中下旬上市,价格可卖五六元一公斤,一亩地就可收益6000多元。村里不少桃农和贫困户在改变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种植模式后,常常会从他这里学习种植经验,变身果农增加收入。

贫困户张更全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张更全的妻子于2015年被检查出患上宫颈癌,此后张更全便开始医院、家里两头跑,既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还得照看正在上学的孩子,家中一贫如洗。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张更全一家的情况后,通过村民小组评议,及时将其纳入了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医疗、教育、低保、危房改造等多项帮扶政策的支持下,张更全身上的担子减轻很多。

在村里的引导下,张更全还参加了各种技术培训班,并将家中的几亩地全部种植上桃树,一年可收入一万多元。为了让张更全能有稳定的收入,村里又帮他在五马镇一家单位找了一份保安员的工作。2018年,他成功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精准脱贫要找准‘病根’,精准施策。我们村的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残致贫,缺乏劳动力致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杨楼村党委书记张心华介绍,杨楼村也有着多年种植桃树的传统。该村搭乘五马桃花源的“顺风船”,发展以桃树为主的杂果种植和以牡丹为主的地产中药材种植,开展赏花、摘桃、画桃等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引导在杨楼村创办农家乐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为游客营造贴心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拓宽旅游文化产业链,谋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如今,全村80%的土地种上了桃树和中药材,以桃树、牡丹、白芍为主,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

变化二引凤还巢促就业

土地盘活了,如何持续发展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思考的问题。

2016年6月,亳州市发出“一封家书”感动了很多在外的游子,在此感召下,当时在上海发展的杨楼村村民支金标决定返乡创业。2017年春,安徽友盛服装有限公司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们在办厂之初就发布出常年招工的公告,有劳动意愿且有劳动能力者均可报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公司负责人支金标介绍,公告一出,前来报名的本镇及周边乡镇的贫困户络绎不绝。

在家门口务工不耽误照顾家庭、孩子,还能增加收入,村民们都干劲十足。大年初十企业刚刚复工,就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回到岗位,开始忙碌起来。2月23日,记者来到生产车间时,所有员工已经全部到岗,剪裁声、缝纫声、机器运转声络绎不绝,奏出了一首充满希望的新年交响曲。

“在这儿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更让我感到生活是有奔头的。”只见脱贫户娄桂芳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手中的布片很快就变成了一件漂亮的婴童衣服。大女儿遭遇车祸,导致身体落下终身残疾,小儿子还在上学,和丈夫离异后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娄桂芳无法外出打工,也没有经济来源,一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没有奔头。

了解到娄桂芳的情况,村里便介绍她到服装厂务工,并对她进行免费培训,学成上手后,娄桂芳很快熟悉了这份工作,一个月可收入3000元左右,这也让她看到了生活中的一缕阳光。“我现在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只要我不怕辛苦,愿意努力,就能带着孩子过好日子。”说话间,娄桂芳语气中充满了希望。

变化三新梦想带来新希望

要想真正实现脱贫,防止返贫,就得充分发挥贫困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杨楼村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帮扶指导,一大批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今年78岁的贫困户李心志也用自己的双手磨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磨出了美好新生活。

“打香油了,手工现磨的香油,喷香咧!”在杨楼村附近的各个村落,每天都能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这便是李心志在卖香油。一辆小三轮车,几个香油罐,再加上打油装油的工具,便是李心志走街串巷卖香油的全部装备。

李心志自己身体不好,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且双目失明,家庭陷入困境。村里在对其进行了帮扶后,得知他有磨香油的手艺,就多次走访劝说让他重操旧业。

“我磨香油的技术是祖传的,芝麻也都是自己收的,磨出的香油特别香。”李心志乐呵呵地表示,现在正值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走亲戚、吃团圆饭都需要香油,因此销量特别好。40元一公斤的香油,每天能卖30公斤左右,销量比往常翻了倍,除去成本每天能赚200元左右。

生活变好了,李心志没有停留在让自己过得“香”,过年期间他主动给村里多名贫困户送去香油,让大家一起享受这份“香甜”。因为自己不识字,李心志还口述了这项传统手艺的技法,由别人记录下来,希望今后可以帮助更多人增加收入。

新愿景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如今的杨楼村产业兴旺,交通便利,景色宜人。该村通过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五马镇悠久的种桃历史,打造桃文化,描绘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桃花源。

“春天是我们村最美的季节,放眼望去,粉白的杏花、红色的桃花,还有满地的绿色中药材,错落有致,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张心华说,近年来,柏油路全村贯通,村民文化墙、活动广场扮靓乡村,每年五马桃花节时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也为杨楼村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心华表示,杨楼村将完善旅游设施,做好农旅融合文章,继续发展以桃树为主的杂果种植和以牡丹为主的地产中药材种植,开展“桃文化”旅游项目,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李东启本报记者李锦文文/图)

新闻推荐

严查非法载客 护航春运安全

春节过后大批务工人员陆续离家返岗,非法营运车辆易造成不安全因素及疫情传播的危险,谯城区交通运输局组织执法人员着重就站...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