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带你穿越三国 “三国志”文化展:再现一个空前真实的英雄时代

西安晚报 2021-02-28 03:43 大字

关帝庙壁画中的三国故事 (局部)青瓷堆砌楼阁人物魂瓶关公铜坐像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木雕

□乐梦融

“三国”是中国英雄辈出的时代,政治、军事、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富有魅力的传奇时期之一。近日,曾在日本引起轰动的“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来到苏州吴中——这片三国故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土地,带领观众穿越回波澜壮阔的汉末三国。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精选了国内40余家文博单位中的200余组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东汉壁画、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以及南京江宁上坊大墓出土的“虎形石棺座”等,以实物和实证为观者描绘一个空前真实的英雄时代——

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为观众呈现一部“真实的三国志”

“三国志”文化展曾在海外引起巨大轰动。2019年“三国志”文化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首展,引发日本全国“三国热”,观众总数超过33万人次,随后巡回至九州国立博物馆再次吸引超过14万日本观众。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三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三国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观众一定能在此次特展中找到一些解答。”

本次展览聚焦于这些三国遗迹和出土文物,以朝代更替的时间线性叙事,整体分为四个板块,以创新的展陈形式,邀请观众共同来探寻珍贵的存世文物与三国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的密切联系,使大家感受千年前的三国魅力。例如,西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大融合,和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何关联?孙权家族如何在江南地区的吴地开启商贸文化,进行国际贸易?曹操英雄一世,关于曹墓众说纷纭,什么物件的发现最终确认了真正的曹操大墓?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在此次特展中找到相对应的解释。

三国故事,讲的是天下大事,国家兴亡,同时也诉说着时代浪潮中的社稷苍生。“人们心中的三国更多的是《三国演义》中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等,赵云的银枪、刘备的双剑……但真实的三国并非如此。在展厅中,观众可以关注那些展示的武器,它们是真实的,与《三国志》中的记录相吻合。”开幕式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介绍,“真实”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展出历史实物所具有的说服力,远远超越于各种史书和演绎。此次展览通过汉朝到三国时代的文物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时代人物相关的文物为线索,展出了壁画、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银器等多种品类,年代上溯至两汉时期,从考古学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真实的三国志”。

“德泽千秋感忠义,

英雄露颖在今朝”

近年来,以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为代表,关于三国时代的研究盛况空前。若以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为始、公元280年西晋一统全国为止,“三国”在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不到100年的历史时期,但其情节脉络、人物角色、政治架构,却又是如此深入人心。魏、蜀、吴三分天下开创波澜起伏的新时代。距今将满整1800年的三国时代不过倏忽一瞬,但它近则承接大汉王朝与中古乱世,扮演着转捩拐点的历史角色,远则又以文学、戏剧、美术等形式,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故而意义绝非平凡。自古以来三国故事世代传颂,以戏剧、小说、评书等体裁和形式在民间流传,以多元的角度续写着一部部当代三国志。尽管每个人的“三国启蒙”不尽相同,无论是陈寿《三国志》的历史叙事、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鲜活群像等,都为三国时代独有的纷乱变幻、英雄主义叙事添砖加瓦,把三国中的文化元素映射在了每个时代和人们的心中。

展览第一部分就是三国故事,展示明清时期与三国人物故事相关的文物,包含壁画、木雕、泥塑、书籍等,由深入人心的三国故事引入展览主体部分。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明代的关羽铜坐像,呈现出关羽威武的英雄形象。陈寿《三国志》说“羽美须髯”,该塑像整体铸造与细节精美,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自然流畅的动作刻画凸显出关羽的忠义形象,反映了明代筑铜工艺的极高成就。此尊造像原立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旧城西峰寺内。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介绍,关羽铜坐像从文物角度来说并非重点文物,但它与三国的故事性有很强关联。这一形象,也是明清以来中国人与日本人都认可的关公形象,“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关公。”

此次展出的亳州市博物馆藏的清代木雕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木雕长27厘米、宽19厘米、厚13.7厘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闻刘备至江陵,“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上刘备,混乱之中刘备弃妻逃跑。赵云怀抱刘备之子刘禅,驰骋长坂坡,如入无人之境。这成为《三国演义》极写赵云的“名场面”。赵云在长坂坡救阿斗一役成名,木雕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定格了这个场面,木雕里赵云手中青釭剑已断却仍在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神情栩栩如生。

“两汉经营四百载,一朝失却旧江山”这部分主要展示两汉时期与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相关的文物,展现两汉时期的强盛国力,直至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反映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变迁。

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充分反映汉代末年的社会现状,与西凉军的雄壮威武。展品中有亳州曹操宗族墓地的壁砖,刻划有“王复汝使我作此大壁,径冤我,人不知也。但抟汝属,仓天乃死,当博”二十六字,与十来年后黄巾起义时“苍天已死”的口号不谋而合,表明在黄巾起义之前,来自底层百姓的反抗思想已经广泛存在。此次展出的汉代四层通体彩绘陶仓楼,为焦作市马村区白庄村出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表示,“陶楼相当于欧洲的城堡,在当时有着防御的功能。在上面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绘画艺术,这比顾恺之的《洛神赋》还要早上好多年。”

“鼎分三足争霸业,

群英荟萃尽风流”

展览的第三部分“鼎分三足争霸业,群英荟萃尽风流”,是此次展览的核心部分,以魏、蜀、吴的顺序依次展示三足鼎立的局势和各自政权的发展、重大战役与相关墓葬的出土文物。

首先能看到的是被认为是曹操手书真迹的摩崖石刻拓片《衮雪》,笔触圆浑流利。在边上,则是关于曹操高陵墓与曹魏墓出土的文物展示。据介绍:“近几年曹操墓道发掘与考证进展很快,使得这次展览有了很大的看点,而不是炒冷饭的三国展。观众可以看曹操墓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品味当时的字迹。”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这一件有“魏武王”铭文的文物,指明西高穴二号墓墓主就是曹操。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死后获得“武王”的谥号,曹丕称帝之后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无疑“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此次展出的1973年安徽省亳州市董园村1号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玉猪,出土于亳州董园村一号墓。该墓是曹操宗族墓地,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宗族之中在延熹七年以前被封侯的只有曹腾、曹嵩两人。按照汉代生前造墓立碑的风俗,该墓墓主应该是曹操之父曹嵩。2012年重庆市丰都县林口墓地2号墓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灰陶摇钱树座,通高61厘米,这件文物总体为辟邪绕柱。底座中间偏前位置立一圆柱,柱贯通底板,中空,可嵌插摇钱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尤其是离世后的来世寄托。

三国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三国志”文化展来到江南、来到苏州——这片三国故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土地,不仅仅是对三国文化的致敬,也能让广大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吴地历史。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归孙吴政权统治。本次展览还结合了江南三国时期孙吴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成果,如盘门城外青旸地“孙策孙坚”墓、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墓等,其中以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墓中出土的带有“吴侯”及“建兴二年七月廿二日吴王”字样的铭文砖最为瞩目,此次也是这两件文物的首次亮相,向今人展示了江南地区在三国时期的璀璨光影。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三国时期的青瓷羊,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其匀净无暇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青瓷的珍品。“童子对棍图漆盘”这件漆盘出土于安徽马鞍山东吴墓,墓主人为东吴大将朱然,他在擒关羽、夺荆州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漆盘底部的“蜀郡作牢”表明其产地为漆器生产中心之一的蜀郡,蜀郡漆器出现在东吴墓中,或表明尽管吴蜀之间存在对峙,但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并未断绝。

“人心思安终一统,天下太平开新章”这一部分展示的是天下三分局势重归一统,呈现西晋时期的瓷器、陶器、金银器等。

蝉纹金珰于1985年南京市栖霞区仙鹤观东晋贵族墓葬出土,纹饰为镂空状的蝉纹,蝉翼舒展,头部两侧饰卷草纹,边缘饰锯齿纹。在镂空的线条上焊有细小的金粟粒,蝉眼内的镶饰已脱落。自汉至晋,蝉纹金珰常与貂尾匹配,合称貂蝉,为侍中、常侍的标志性冠饰。《三国演义》中貂蝉得名于此。展出的“晋平吴天下太平”砖,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天下。“晋平吴天下太平”这段文字,直截了当地宣告了三国时代的落幕。据悉,本次“三国志”文化展将展出到2021年3月7日。

新闻推荐

亳州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两院报告

特邀组政协委员审议政协报告无党派、科技组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共组政协委员审议政协报告本报讯2月24日,市政...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