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更“聪明” 未来更美好 《“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解读
[摘要]《“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解读
“1346”体系打造“数字亳州”
近日出炉的《“数字亳州”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亳州市建成“省内领先、国内靠前”的“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数字亳州”如何建设?
《规划》这样描绘了蓝图:到2022年,市级自建政务系统全面实现系统互通、业务协同,市县两级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全覆盖;到2024年,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全程智慧化服务;到2025年,“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达99.4%,上线“办好一件事”服务事项300个、智能审批事项70个……
《规划》明确,“数字亳州”以“城市大脑”建设为载体,按照“1346”的总体思路构建“数字亳州”任务框架体系。“1”即瞄准“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这一核心目标。“3”即聚力“强基础、重应用、育产业”三个关键,“4”即围绕夯实新型基建、建设数字政府、构建数字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四大板块,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6”即实施六项主要任务:打牢数字发展新基石、构建数字政务新模式、开创社会治理新途径、满足公共服务新需求、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凝聚科技创新新动能。
《规划》指出,要围绕“数据”和“应用”两个要素,“一盘棋推进”,建设统一的亳州市数据中心,统筹推进数据整合共享,“一体化发展”,构建市县两级立体分明的“共性+特色”应用体系,形成系统性、一体化的“数字亳州”建设格局,实现“数据按需共享、应用全面协同”。
《规划》明确了目标。到2025年,“数字亳州”建设成效凸显,“城市大脑”逐步建成,在城市管理、经济运行、便民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数字政府运行效能显著优化,数字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最终建成“省内领先、国内靠前”的“新型智慧城市”,有力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健康养生城市”建设。
其中,数字新基建泛在先进,实现政务、经济、社会数据汇聚共享、融合应用。数字政府高效协同,为企业、群众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政务服务,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数字社会普惠便捷,数字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发展。
今年搭好“城市大脑”基本框架
《规划》明确,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数字亳州”建设赋能。建设技术中台,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提高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推进数据资源、业务支撑、学习认知等能力开放利用,打造具备智慧分析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服务系统,支撑各领域开展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搭建业务中台,提供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管理、消息管理等基础服务,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加快开发个性化、特色化应用场景,开展典型应用场景试点,实现对城市治理、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科学治理,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亳州市将建设亳州“城市大脑”“1+4+1”共性基础平台(即1个数据湖,数据、技术、业务、物联感知4个中台,1个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形成支撑城市智能运行的基础底座,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加快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提高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面向全景亳州、数字政府、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民生福祉7大领域,建设40个创新型应用场景。依托数字城管实体大厅,探索建设集监测预警、事件处置、城市管理、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综合展示等为一体的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到2021年,“城市大脑”基本框架搭建完成,建成中医药质量体系、“多车”监管、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城市内涝、可视化辅助决策、“平安小区”、数字金融等40个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到2023年,持续迭代升级“城市大脑”计算能力、数据资源整合能力、算法服务能力、物联感知汇聚能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选择3至5个优质场景拓展到县(区),探索市县(区)一体化“城市大脑”建设模式;到2025年,“城市大脑”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基本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整体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处置,公共资源高效调配,“城市大脑”建设总体水平居全省前列。
“最多上一次”事项将超99%
《规划》提出,构建数字政务新模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政府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重塑,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量优质政务服务,支撑政府服务管理数字化运行,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做强“皖事通办”,实现“皖(万)事如意”,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亳州市将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推进“一网”全覆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清单标准化,全面推行“集中办、无差别办”。提升“全程网办”服务水平,围绕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领域,推动与群众和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上必能办”。整合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移动端,形成全市统一“皖事通办”移动端。拓展电视端、PC端、手机端等服务内容,实施“安康码”便民应用工程,建设“安康码”服务应用体系。全面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实现业务线上办理及交易。
推进“一门”更智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依托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系统和自助设备,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实现自助终端在企业聚集和群众密集重点区域全覆盖。通过下放、委托或由基层代收代办方式,推行“基层办、就近办”,让群众就近可办、异地通办。
推进“一次”最优化。深化“最多上一次”改革,加强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四电”建设,着力压材料、减流程,提高网上办事质量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办好一件事”集成服务,优化拓展企业联办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构建用户精准画像,智能推送关联服务,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政务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审批、智能搜索、刷脸审批等智能服务。到2021年,“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达98.5%,上线“办好一件事”服务事项150个,全市23%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材料零上传”,7×24小时不打烊自助大厅覆盖三县一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部分银行网点;到2022年,“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达98.8%,上线“办好一件事”服务事项200个、智能审批事项50个,全市2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材料零上传”;到2025年,“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达99.4%,上线“办好一件事”服务事项300个、智能审批事项70个,全市35%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材料零上传”,7×24小时不打烊自助大厅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运行将能动态感知
《规划》明确,开创社会治理新途径。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资源整合、部门协同、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亳州市将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智能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应用,整合视频数据、业务数据等,提升城市运行动态感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智慧决策能力。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资源信息的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和实时处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群众广泛参与、部门协同配合、平台统一指挥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亳州市将建设城市治理应用场景。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对公共设施、地下管线、应急通道、市容环卫、园林、行政执法等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平台,拓展监测范围;完善智慧供水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水厂、水压、水量、水质、能耗及二次供水设备的实时感知和城域化管理;升级改造路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城市照明设施资源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桥梁监控平台,对桥梁的静态信息和动态运行状况及养护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充分整合现有排水系统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地下排水管网基础数据及视频监控等数据资源,以主城区为核心示范区域,加强排水管网流量、窨井液位、积水点液位监控,完善智慧化防汛调度管控体系,全面提升防汛管控能力。到2021年,基本建成城市管理应用场景;到2023年,城市管理应用场景拓展至三县一区;到2025年,城市管理应用场景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亳州市还将建设应急管理应用场景。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统筹搭建综合分析展示、预警信息发布以及应急联动指挥为一体的智慧应急平台,建设灾情预警监测系统、防汛抗旱“一张图”。到2021年,基本建成应急管理应用场景;到2023年,应急管理应用场景拓展至三县一区。
“慧”及市民衣食住行
《规划》提出,满足公共服务新需求,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智慧养老、智慧医疗健康、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文旅五大领域,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
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开展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加强养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数据资源对接,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打通服务老年人“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全市智慧养老机构发展到30家。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在全市医疗机构间共享利用,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等医疗服务,构建线下随时就诊、线上随时管理的医疗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医院,探索智慧医院建设,构建集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后勤和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医院体系,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普及应用,依托医保电子凭证或电子社保卡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推进长三角地区住院费用和门诊急诊医疗费用异地直接结算。
增加智慧教育供给,实现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等全程智慧化管理服务。稳步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打造智慧学校,助力传统教育模式优化升级。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线上教学、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新平台。
着力构建数据市级集中、业务一卡通办、服务一网覆盖的智慧社保体系。积极稳妥发放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推进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到2022年,智慧社保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卡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99%;到2025年,智慧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卡实现应发尽发。
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依托“皖事通”APP打造公共文化线上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知识、信息资源一站式智能服务。建设以亳州二夹弦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剧种数据资源库,实现亳州二夹弦、五禽戏、亳州清音、白酒酿造工艺等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推进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城市展览馆、市博物馆等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更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本报记者李锦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20年...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