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铺:亳州老街的一张“名片”

亳州晚报 2020-12-18 08:55 大字

店铺里销售的竹制品布牌子跟白布大街有着很深的渊源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制竹工具张玉森每天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这些竹器

冬日暖阳下,市区白布大街深处,张家竹器铺店里店外摆满了竹器,筷笼子、馍罩子、竹篦子、鹌鹑笼子、竹筐、筛子、斗笠、布牌子等大大小小的竹器穿插摆放,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64岁的张玉森戴着棉帽,手笼在袖筒里,静静地坐在店铺对面,偶尔点上一根烟。“有人买就卖一件,没人买我就自己看着开心。”张玉森说。有老邻居打趣:“你这是‘相看两不厌,唯有竹器店’啊。”

张玉森的老伴王淑兰则不一样,见有人来看,她就会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是饭店盛碟子碗用的,这是捞出缸的豆芽子用的,这是蒸馍用的……”“这是竹篦子,卖肉的煮肉时,放在锅上用来压肉,出锅之后有特别的味道,铝篦子压出来的跟这比不了。”

“这是布牌子,是白布大街历史的一个见证。”王淑兰拿起一对宽约1厘米、长约5厘米,上面刻着汉字的竹牌,介绍起来。据其讲,原来白布大街有很多染坊,人们织的粗布要染上颜色,就要做好标记,以防拿错。来染布时,布牌子一个缀在布上,一个顾客拿走,取布时,作为信物的牌子拼在一起,正面的文字和背面的图案都能严丝合缝地对上,布就可以取走了。后来没有人染布了,布牌子又被人们做了他用,火车站寄包,浴室门前寄车子,大都用这个物件,而如今,这个牌子已经没有了实用价值。

据张玉森介绍,张家竹器铺由其先辈张耀先在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1945年由张玉森的父亲张红光迁至帽铺街,张红光师从亳州著名竹艺人李如斋门下,并在帽铺街竹器厂深造数十载,精通各种竹器的精妙编制,曾享誉大江南北,各地竹器界同仁经常前来观摩学艺。因地处涡河南岸,乘水运之利,数十年里,张家的各类竹器、竹货都很畅销,1990年,因街区改造,张家竹器铺迁至白布大街,“我们两口子在这经营了三十年,上几辈人之前干了七十多年,加一块已经一百多年了。”

由于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太好,这几年,老两口已经很少自己动手做竹器了,所售竹器多为多年合作的老手艺人所制。“像这几个筷笼子,卖完就失传了,这个编筷笼子的老头今年八十多岁,已经干不动了。每件都是老艺人的心血……”王淑兰的话透着伤感。

王淑兰拿出几件很有年头的竹器制作工具,“这是竹刀,学会用它至少得有十年的功夫。在过去,再厚的竹子,在俺当家的手里,就像纸片一样,轻轻松松就劈开了。”“这个手艺不挣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现在一天也就卖几十块钱,俺俩在这守着,就是想让人们在这里看到过去的生活,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咱亳州的传统手艺。”王淑兰说。(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酒后无证驾驶 男子自投罗网

本报讯男子李某某酒后无证驾驶摩托车去派出所办事,被民警查获,所幸醉驾期间没有发生事故。近日,谯城区人民法院宣判了该案。...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