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谷的起源
后世将神农的经验所得编撰成书
一神农百草泽亳州
神农,号神农氏,史书尊称为炎帝,是中国中医药的发明者。他总结的关于中草药的识别方法及药用功效,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中医供奉他为药王神,在许多药堂、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画中人物头长两角,浓眉大眼,笑容可掬,手执草药,就是神农。
神农生活在上古时期,当时人类处于蛮荒时代,各种条件十分恶劣。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各种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神农当时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本性勤劳勇敢、聪明善良,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传说神农曾跋山涉水,来到天帝的花园里采瑶草帮助人们治病,结果遇到天帝。当天帝知道了神农的志向之后,被他感动,于是赠他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回到了人间,披荆斩棘,游走四方,尝吃百草。他顶烈日、冒酷暑,在山野、沟壑、从林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用心观察形状,仔细品尝味道,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虽然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放弃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最终,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健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的保护。这些,在《史记》《淮南子》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神农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从当时的黄河故道到亳州步行不过两三天时间。在寻找和尝试中草药的过程中,他循着黄河南岸的涡河,来到亳州一带,发现这里水草丰美,各类植物郁郁葱葱,大为惊喜,通过尝试验证,发现了多种治病的草药。这里的人们对神农也非常热情,广为拥戴,并为他提供各种生活的便利。相传神农临走时,当地人恋恋不舍,夹道相送,神农很是感动,遂留下几种被验证过的药种,让当地人种植。从此,亳州这一带就形成了种植中草药的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并世世代代尊崇和缅怀神农。
二后裔封地承遗风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政,民不聊生。周武王举义兵灭商朝,建立周王朝后,为表示对先朝明君的尊重,决定褒封神农、尧、舜等后代。由于亳州一带曾经是神农氏采集草药的活动区域,周王朝就将神农后裔封于焦城(今亳州市谯城区),建立焦国。
作为神农的后代,生活在焦地的人们,仍然传承了采集中药、治病救人的遗风,其中最为有名的叫焦伯,对中草药性味最为精通,对症下药,均有很好效果,在当地颇有名气。周武王听说后,征召焦伯进宫,担任御医,并且为他提供了上等的采药用的车马、熬药的器皿、种植的药园,使得焦伯药术和医术等技艺都大为增长。相传他在年老后,向周王申请回归焦夷故地养老,得到了同意之后,他在焦地定居,种草药、治病人,并将这些中药知识和医术传给后人,同时还为贫困百姓免费医治病,美名远扬,也使得这片土地在神农后人的影响下,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亳州中医药文化。
为怀念先祖神农,人们在焦地建造了神农衣冠冢和祠庙。直到西汉战乱,许多焦姓人家才迁往西部及其他地方。亳州神农衣冠冢庙历经千年战乱,屡修屡毁,但只要时局稳定,老百姓都会自发地修复神农庙,并在庙前增建了神农衣冠牌坊,缅怀神农,同时寄托消灾除病,祈求平安的良好愿望。唐宋之后,由于统治者要求各地统一建造三皇庙,亳州神农衣冠冢庙便与三皇庙合为一处,神农衣冠冢庙碑记仍然长期保存,而亳州的三皇庙又比其他地方多了个名字,即先医庙,以突出神农在亳州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至元、明、清代,该庙位于城墙内东北处,香火旺盛,绵延不绝。(孔君)(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由农民日报社组织评定的2020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发布,安徽省共有27家企业入围,其中亳州市3家企业上榜。入围500强...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