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战斗,宁死也坚决不当俘虏
写书法是刘万一每天“必修课”
1950年10月19日,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不少亳州年轻人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盼,在朝鲜战场上写下壮烈的青春之歌,谯城区大杨镇85岁的刘万一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日,记者在刘万一老人家里,听他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了他的赤子情怀。
枪林弹雨里保家卫国
10月16日,见到刘万一的时候,他正在书房里习练书法。老人的书房挂满了字画,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他亲手写下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85岁的他看起来依然精神矍铄,记者问起当年在朝鲜战场打仗的情形时,老人吟诵了自己当年写的小诗:“参军那年才十五,行军打仗不觉苦。仇恨凝聚枪膛里,坚决打败纸老虎。”
1951年5月,刘万一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毅然参军入伍,奔赴前线。
当记者问起,赴朝作战,有没有因为可能会牺牲而感到害怕时,老人说:“穿上军装,行军站岗,感到非常自豪,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就想着胜利回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干劲特别大。”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入朝不久,在“六一二高地”战斗中,刘万一部队和装备精良的侵朝联军浴血奋战。无论站岗放哨,还是敌后潜伏,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敌人多面包抄进攻,刘万一用冲锋枪不停地扫射,将手榴弹、手雷投向敌群,和战友们打退敌人数次冲锋。
在战斗中,一颗手雷砸向了刘万一的脖子,他转身一抬腿,被电线绊倒了,手雷在离他不到一米远处爆炸,将他左腿炸伤。他迅速进入坑道,利用坑道优势和敌人周旋,战斗到最后弹药将尽的时刻,他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最后我和身边的另外一位战友,还剩下一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就约定好,宁愿自杀,也坚决不能当俘虏。”好在援军及时赶到,刘万一和战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战斗结束,他们排22人,只有5人幸存。时至今日,他腿上的伤口还清晰可见,几块弹片仍然在体内无法取出。战斗结束后,刘万一荣立二等功一次。
一家三代的军人情结
刘万一的父亲和儿子都是军人,可谓军人世家。“我们家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刘万一说,他的父亲参加过淮海战役,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到父亲的部队去过,感受到火热的军营气氛。
朝鲜战争爆发后,得知他要参军,父亲来信鼓励他,要服从领导听指挥,不怕牺牲。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入伍成为一名军人,他也用同样的话鼓励儿子。“儿子入伍不久,他的姐姐就因为高考失利而选择了轻生。”为了怕儿子在部队分心,他忍着悲痛,用女儿的口吻给其回信,持续了三年,直到儿子回家探亲,才得知实情。
如今,刘万一的二儿子在乡镇武装部工作,依然做着和军人有关的工作。
献身教育文化事业
1954年,刘万一复员回到地方,先后在学校和文化站工作,为家乡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刘万一在文化站一干就是16年。他工作认真,积极组织开展放映露天电影,举办书法比赛、文体交流会等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化日夜操劳。由于刘万一夫妇对大杨文化站做出的贡献,大杨文化站被省级有关部门誉为“夫妻站”。多年来,他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满腔热情,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在镇、村文化站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创新,用责任和热情服务农村、服务群众。
近年来,刘万一不断到机关、单位、学校讲述当年的战争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还经常鼓励年轻人去部队锻炼,“这些年,我至少动员了几十人去当兵。现在去当兵,真是太幸福了,我们的军力,比当年强一百倍也不止啊,可惜我现在年龄大了,不然我还想再次参军去部队。”刘万一说,“当年我们的武器跟敌人差距很大,为什么能打败敌人,就是因为我们的战士意志坚决,有着必胜的信念。”(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区城管局:将引导摊贩前往便民市场经营本报讯近日,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5603456)反映,市区新兴路经过治理,占道经营现象得到了有...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