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阁 塔
◎张超凡整理
薛阁塔,本名叫“文峰塔”,因坐落在明朝吏部考功郎薛蕙家城南的家庙“薛家阁”上,故,俗称“薛阁塔”。
自汉代以降,直至明代,一千多年中,亳州一直文风甚盛,从“三曹”领导“建安七子”,开创“建安风骨”一代文风,到唐代大画家曹霸、大诗人李绅等等,学者、画家、诗人不绝如缕,人才辈出,闻名远近。但到了清代,不知是何原因,亳州文风衰落了,文才淹淹,科举不利,一连几十年没中过一个进士,连举人都几乎没有。
乾隆三十年,新任知州郑交泰上任后,发誓要振兴亳州文风。传说他精通“堪舆之术”,会看风水,他认为,城市内文风“已然平荡”,需振发提扬,方能恢复。于是,几经勘察,决定使“巽”位高拔耸立,就捐出俸禄,在薛家阁上倡建一座“文峰塔”,如一支“文柄”,居高临下,提点振发亳州文风。
选址已定,择日开工,计划共修七层,聘请的是燕北工匠。修到五层,尚有两层没有竣工,可工头已把筹到的款子全部花完了,停工待料,提出需要追加一万两白银作为工料费,才能重新施工。当时,州府财政困乏,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候,欲罢不能,只好向民间募贷。这时,亳州巨绅何天衢站了出来,愿意独资修建余下两层。何天衢是大官僚,不满燕北工匠的停工要挟,认为不够“意思”,自己又钟情苏式建筑,就不用燕北工匠,从苏杭另招师工,续修上面两层。
苏州匠人施工精巧,不用燕北匠人的“围土式施工”方式,改为苏浙一带“搭木架施工”的方式,不但工期提前了数月,而且还节省预算几千两白银。
修好后的文峰塔,七层八面,蓝天白云之下,如擎天巨柱,成为远近的坐标。细细打量,七层宝塔有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下面五层,古朴拙厚,有燕赵豪侠的浑朴淳厚;上面两层,八角飞檐,挑角翅檐,风铃叮当,有江南苏杭建筑的玲珑剔透。
塔顶上有宝葫芦一只,传说下面的乌金锅里,安放了一颗佛舍利,星月日光之下,塔顶熠熠生辉,远在十九里就能看见宝塔流光溢彩。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占领了亳县,佛舍利被盗。传说是日本浪人勾结江湖大盗所为。待到发现佛舍利失窃,勘验现场时,塔内还遗留下一堆盗贼啃剩的鸡骨头和酒瓶等物。酒瓶是日本清酒标志,推测是日本人偷走了佛宝舍利子。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国被偷盗、被抢掠的宝物太多了,无人也无力追索。
“文峰塔”坐落于薛阁故地,故人称“薛阁塔”,因乡绅何天衢曾捐资续建,民间又称其为“薛何塔”。
至于原名“文峰塔”,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新闻推荐
近日,亳州学院附属学校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为五年级的孩子们联合开展了以“快乐青春,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分两部...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