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康:昔日贫困户 如今奔小康

亳州晚报 2020-10-13 08:24 大字

李小康在采摘自己种的菜

荤素搭配的伙食、危房改造的新房子、每月上千元的工资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脱贫户李小康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对他来说,日子就像是地里种的辣椒,越过越红火,好日子还在后头。

“小康”曾是贫困户

他的“小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李小康说,可能是母亲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地长大,“我出生那时还没有人提‘小康生活’,没想到我现在却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李小康今年57岁,家住谯城区淝河镇罗集村孙庄自然村,女儿已经出嫁,家里只有他和妻子李俊英。由于妻子患有癫痫和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李小康只得每天伺候她,不能外出打工,因此生活拮据。2014年,李小康家被村里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经村里介绍,李小康成为一名保洁员,负责所在村子的环境卫生。每天4点半就要起床“巡逻”村子,看到垃圾就捡拾,遇到脏物就清扫。李小康说,虽然保洁工作辛苦点但不累,他干起来游刃有余。

记者从罗集村扶贫专干朱丹丹那里得知,李小康不是公益岗,而是“临时工”,工资是按天计算,每天60元钱,每个月可以工作10天,月工资在600元。这个数字基本上与公益岗的工资持平。

休息日时,李小康也没闲着,只要附近村子有拆旧房子的活,他都会跑过去干活,一天能收入100多块钱,每月能多收入大几百元。为了不让妻子饿着,他会提前把饭做好,端到妻子面前,“能吃些简单的东西,饿不着她。”

“小康”过上好生活

李俊英因患癫痫,无论冬夏,都不能用凉水洗脸,即使洗手也尽量用热水。李小康边为妻子擦手,边回忆过去的生活。

李小康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后,把他和哥哥也带了过去。30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李小康便回到了孙庄村。

由于无依无靠,李小康一直没有成婚,回到孙庄不久,就遇到妻子李俊英,两口子生了一个女儿,生活开始慢慢变好。几年前,女儿嫁给了本村村民,经常过来看望他们。李小康说,他很感谢妻子,让他的下半生有了依靠。

让李小康没想到的是,被纳入低保户后,村里看到他家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于是积极为他申请危房改造。“这就是政府给我们建的新房,60平方呢,够我们住的了。”李小康指着身后的新房说道。

李小康房子旁边的三间瓦房是他哥哥的,也是危房改造的。李小康的哥哥也是贫困户,兄弟二人相伴而住,互相照应。现在,他的侄女已经出嫁,侄子在亳州市区打工,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生活越来越好了。

“小康”摘掉穷帽子

“我现在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李小康说,他和妻子每年的低保金有6240元,残疾补贴400元,林业种植2000元,信贷分红3000元,保洁员工资7200元,还有几千元的务工收入,年收入2万多元。2017年,李小康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李小康在自家的庭院和地里种了青椒、南瓜、苦瓜、豆角等蔬菜,虽然面积不大,但吃不完。他并没有把多余的蔬菜拿去销售,而是晒干保存起来,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拿出来吃,“到时,这些菜比肉都金贵。”李小康笑着说。

李小康每周都会到集镇上买肉,肉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寻常“菜”。他还自己养了鸡、鹅等家禽,鸡蛋、鹅蛋多的吃不完。“以前养的鸡更多,吃掉了不少,想吃了就抓一只,方便得很,而且家养的鸡健康放心。”李小康说道。(刘姝姳郭磊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孝亲尊师 知行合一 亳州市谯城区丰水源小学

——亳州市谯城区丰水源小学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