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士:出自亳州的明朝封疆大吏

亳州晚报 2020-05-22 08:36 大字

○王世奇

李国士(1534—1608),明朝凤阳府亳州人,字汝志,别号正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丰城县令,刑科给事中,浙江按察佥事,陕西参政,广西按察使,最终担任山西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是有明一代亳州做官最高的读书人。

-

李国士年少时沉默少语,但志向远大,以古代名士为榜样,刻苦自励,发奋学习。尚未考取功名时,李国士就成为是亳州一带的知名儒生,许多学子慕名跟随其求学,他尽心教授学生,每天讲学从白天直到深夜,不辞辛劳。然而他不愿意多收取塾资,学生们所交的学费仅够他食粥裹腹。

李国士为人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连吃饭前都要先替父母尝尝冷热。双亲去世后的许多年,每到年节或祭日,李国士仍然痛哭不已。李国士父母原有家田一百多亩,李国士一分也没有要,全部让给了他的两个弟弟。

嘉靖四十年,李国士参加南直隶省举行的乡试,高中第六名亚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十名称为亚元。根据顺治《亳州志》记载,李国士在这次乡试中,原本一举夺魁,成为头名解元,但数月后不知何故,又被改成第六名。明朝的南直隶省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和江苏两省,自古文风昌盛,士子如过江之鲫,乡试难度全国领先,能在南直隶乡试考中第六名,也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万历五年,李国士殿试考中三甲第三十七名,成为进士,从此开启仕途。三甲第三十七名并不算是个特别高的名次,因此中了进士的李国士并没有被点翰林,也没有留在京城部院衙门做官,而是被外放为丰城县令。

丰城可不是个好做官的地方,这里豪门大族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豪门大户占有大量田土,却不交税,县城的税赋只能转嫁到小民百姓头上,苦不堪言。历任县令也都知道这一问题,却没人去解决,即便想解决,也不敢得罪豪门大族。李国士到任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毅然清查豪门田产,据实征缴赋税,而普通百姓再也不用承担富人的赋税。丰城百姓感激李国士的恩德,在他活着时就为他立了一座生祠,供奉香火。

因主政丰城功绩显著,李国士受到了朝廷嘉奖,提拔为刑科给事中。明朝六科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官,但位卑权重,权力极大。给事中的升降任免都要由皇帝亲自定夺,相当于是皇帝派往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衙门的巡视组,职权包括监察六部,弹劾官员,谏诤皇帝,处理诏旨奏章,并且还有议政之权,包括商议军国大事、高级官吏选拔、重大刑狱等等;甚至对皇帝的旨意拥有封驳之权,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下达的旨意存在不合理之处,就可以驳回。正是因为给事中具有如此大的权力,所以才将其品级定到比较低的七品,以防止势力过大。

李国士担任给事中期间,忠诚体国,多次参赞庭枢,商议国是。他曾上书皇帝,对治河、抚军等大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深得皇帝赞许。在这期间,李国士还担任过侍经筵官,这是一个非正式职务。经筵是为皇帝讲论经史学问的御前讲席,明朝皇帝在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举行经筵,由学问高深的官员负责担任经筵官进行讲学。

李国士能任侍经筵官,可见他的学识是公认的。但他性格刚直,得罪了内阁大臣,被明升暗降,调任浙江按察佥事。在浙江按察佥事任上,李国士执法严明,浙江各地均对其非常爱戴。礼部尚书、大学士潘晟是浙江新昌人,潘晟死后,他的儿子潘复泰年幼,潘家的亲戚与恶仆勾结,诬陷潘复泰,使潘复泰获罪,并趁机侵占潘府家产。李国士发现此案有蹊跷,深入调查,查明了案情,还了潘复泰清白,惩处了诬告之人,使潘家香火得以延续,当地士绅额手称颂。

其后李国士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陕西地处大明边陲,常有外寇为患,边防任务很重。李国士谢绝一切请托,打击豪强黑恶势力,搜查出被贪墨的粮食数万石。他多方筹措边防军饷,严格管理军队,积极采购军马,大力加强邮递,经常巡阅边防,甚至亲自勘查每处要害险隘,很快就使边防局面焕然一新。当时鞑靼蒙古阿赤兔部占据甘肃松山,万历二十六年,明朝发兵征讨,获得大捷,收复松山,李国士率军参与了此次战役,他在战役中歼灭了大量敌军,三秦一带都称他为“紫塞神君”。

朝廷因李国士的战功,赐其黄金,并升他为广西按察使。按察使主管一省刑狱,李国士任内“法重于山,门清如水”,牢狱里也不再有沉冤,当地皇亲国戚见到他都远远躲开。很快李国士又晋升为广西右布政使,成为广西省二把手,二品大员。

万历三十二年,广西思明府瑶人土司陆佑勾结南交(今属越南)土官发动叛乱,皇帝下诏调集两省七万大军征讨。七万大军每天耗费军饷粮草无数,李国士大力筹措,供应军饷粮草的车辆连绵不绝,保障了大军后勤稳固。大军进攻数月,仍未能取胜,督抚听说李国士善于治军,素有谋略,于是急调李国士担任监军。李国士未带官兵,只身乘坐一艘小船前去,陆佑的很多部属听说李国士已到,士气低落,纷纷上表请降,然而陆佑仍拒不投降。李国士督促主帅不能放过叛军头目陆佑,十多天后官军大破叛军,斩首一千余人,投降者五万人,陆佑兵败自杀。

此战后李国士因功晋升为山西左布政使、通奉大夫。明朝时各省的最高长官即左布政使,全国共十三个行省,主政一省即是封疆大吏。朝廷为了表彰李国士,还追封他的祖父和父亲为山西左布政使、资政大夫,布政使又被称作“方伯”,朝廷在亳州为李国士建了一座“三世方伯”牌坊以示旌表。

李国士在山西任上时,更加厉行节俭。他减少官府开支,严禁官员谋取非法收入,这让同僚们忌恨不已,但是他们又抓不到李国士的任何把柄,只好大肆污蔑诽谤他。后来吏部调查李国士,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诽谤诬告之人却因此被罚贬职。经此一事后,李国士无心官场,便告老还乡,回到亳州养老。

李国士生平淡泊,急公好义。他常常告诫三个儿子读书不要想着做官,而三个儿子也都品格高洁。李国士一生从不为自己的家人托关系打招呼,从秀才到布政使,他无论官爵多高时都没有向亳州的地方官谋取过私利,而凡是对亳州百姓有利的事情,他又不遗余力地向各级官员打招呼说情。

李国士在尚未入仕之前,还是一介布衣之时,就敢当街拦下御史仗义执言。亳州当地的徭役非常重,一次正好有御史经过亳州,李国士当道拦下御史,请求御史减免亳州徭役。李国士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御史心悦诚服,并很快上奏减免了徭役。亳州父老当时就准备要为李国士建生祠以表感谢,但被他拒绝。他的种种事迹,不胜枚举,在当时亳州父老中广为传颂。

李国士是治世能臣,同时也擅诗文,但作品大多佚失,《亳州志》收录其一首长诗《安南思归八律》,诗品很高。该诗共64句,320字,仅摘起首的八句如下:

嘉容汉封尾,河洲天尽头

山通去国路,云碍望乡楼

老剑冲星乱,悲笳落日愁

羁心与奔浪,日夜向东流

其中“山通去国路,云碍望乡楼,老剑冲星乱,悲笳落日愁”这四句意境宏大,颇有唐朝边塞诗之气韵。

李国士去世后,葬在亳州城南八角台西侧,亳州父老为其建了李公祠,并将其牌位供奉在孔庙乡贤祠,如今坟墓祠堂早已不存,唯有事迹名垂史志。

新闻推荐

巡回法庭下乡 审理彩礼纠纷

本报讯日前,谯城法院十八里法庭以巡回法庭形式公开审理了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人大代表、人民调解员和当地群众约50人旁...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