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旅游”拓宽村民致富路
刘须正在制作粉皮
本报讯一大锅热水烧开后,把事先调好的红薯粉倒入抹了油的平底盆,摇均粉浆,把平底盆放入开水中,粉浆凝固后,把平底盆快速捞起扔进旁边的冷水盆,然后挑起粉皮,拿到竹架子上晾晒,最后就有了一张张晶莹剔透的红薯粉皮……这个过程说起来不短,但42岁的刘须现在做起来一气呵成,她笑着告诉记者,“做粉皮是婆婆教的技术,生意好是沾了咱村搞旅游的光。”
临近年关,谯城区十河镇位李村渐渐热闹起来。不少村民依托“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招牌,利用自家栽种的红薯正加班加点的生产粉丝、粉条、粉皮等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
刘须的婆婆刘子兰已经82岁,但思维清晰,身体硬朗。她从二十多岁开始制作粉皮、粉丝、粉条,已经做了几十年,虽然手工制作非常麻烦,但是味道好、不愁卖。手艺传给刘须也有四五年了,去年她们家仅粉皮一项就卖了七八万元,附近一些经常过来帮忙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跟着沾了光。
“快到年关,生意都忙了,我没事就过来帮帮忙,都是轻活,一天收入五六十元。”2019年12月24日,正在位李村五户营刘须家帮忙的72岁贫困户杨振亭乐呵呵地说,“现在都脱贫了,不愁吃、不愁穿,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挣俩钱过大年。”
“制作粉皮、粉丝、粉条是村里的老传统,我想把它传承下来,就请了几个老人过来指点我,贫困户优先,体力活都是雇年轻人干,老人们就帮忙晒粉子、下粉条、晾粉皮,很轻松。”44岁的赵有利一边给妻子刘须帮忙,一边对记者说,他们家流转土地17.33公顷,其中六分之一的土地栽种了红薯,全部打粉后用于粉皮、粉丝、粉条生产,“我也想抓住村里搞旅游的机遇,搞些旅游产品,增加收入,也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
“红薯粉丝、粉条、粉皮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主要依托有传统手艺的家庭工厂生产,经过包装,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市检察院专职检委,位李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邵利明介绍,位李村2017年被授予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依托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村里大部分土地流转给了药材企业,用于种植观赏性中药材,其中大部分用于种植亳菊。村民在获得稳定土地收益的同时,还可以为流转企业进行施肥、锄草等田间管理,实现家门口务工挣钱。围绕旅游村建设,村里正积极扶持有能力的村民打造旅游特色农产品,依托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推销,同时向外来游客积极推介,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尤其是贫困户收入,“以亳药、民俗等特色为媒,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位李村正由贫困村变为民俗村、旅游村,截至2019年底,该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记者任雷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日,记者从高铁亳州南站了解到,自2019年12月1日高铁亳州南站正式通车一个月以来,该站发送和到达旅客均超过8万人次...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