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眼光看“鞭牛” ◎超凡

亳州晚报 2019-11-01 08:43 大字

[摘要]◎超凡

旧版《亳州志》记载风俗的条目都有这么一句:“亳俗,立春日不鞭牛,鞭牛则人灾,以城如卧牛也。”

如果按照正常理解,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内涵,按字面解释:立春那天不能用鞭子打牛,如果打了牛,城里的人就会有灾患,因为亳州城是块牛眠宝地,形如卧牛。

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只是可惜,几十年来人们几乎忘记了它的国学内涵,困惑了我们几十年。究其根源,就因为我们离开了“国学”的轨道,忘记了国学中“立春”的规矩和含义。

在封建社会里,农耕,占有绝对重要的意义,各级官府都极其重视田地的耕种。按照历朝的“公规”,“立春”日那天,都要举行“迎春牛”活动。《前朝公规》记载:“正月朔旦为元首,各衙门官吏于公厅设位,率士庶僧道称贺;立春节先一日,各府、州、县官吏、士庶、耆社稷鼓乐,出东郊迎春,即春牛也……次日立春时,官吏公服行礼毕,各执来杖鞭春牛,谓十二月建丑属牛,寒将及,为其像以送之……”。

这里的“各执来杖鞭春牛”中的“鞭春牛”,场面极其热闹而具有仪式感,显然不是真的“牛”,不然,“各执来杖”岂不把“春牛”鞭死?或者场面失控?大家鞭打的,是画的图像和用泥土、木棍做成的“泥偶”——况且,在耕牛具有十分重要位置的时代,也不允许对耕牛如此的“亵渎和藐视”。

这一节的“春俗”仪式,还在明洪武八年由钦天监上奏,颁布了《春牛经式》的礼部案卷,“通行天下,遵以牛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泥塑“春牛”的样式和颜色。

“春牛”是什么样式和颜色呢?样式和颜色,并不是每年固定的,而是根据天干地支纪年的不同而有变化。比如“春牛”的嘴,就规定为:“阳年牛口开为的,阴年牛口端然合。”纪年的天干如果五行为“阳”,“春牛”的嘴就塑成“张开的”,如果是“阴”年,“春牛”的嘴就塑成“闭着的”。牛的尾巴是这样塑造的,“阳”年的牛,“牛尾左不须疑”,如果是“阴”年,“牛尾右与人知”——阳年,牛尾左旋,阴年,牛尾右旋。

再看“春牛”的颜色。其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纪年的天干如逢“甲乙”木,“春牛”为青色,逢“丙丁”为红色,逢“申酉”为白色,逢“壬癸”为黑色,逢“戊己”为黄色。规律是“五行五色”。

“春牛”旁边站的是谁呢?谁来掌管春牛呢?当然是农神句芒了。句芒是上古农神,塑像身高三尺六寸,象征一年三百六十日,手执赶牛的柳条二尺四寸,代表二十四节气。句芒的塑像也分老、壮、孩童三种,与纪年的地支有关,古书上附有详细的样式。就连“春牛”塑造时取水、取土、用何木料作胎,都有详细规定:“以冬至节后辰日,于岁德方取水土,用桑柘木为胎骨。”“牛头至尾,长八尺,又云八封;尾一尺二寸,按十二时辰,高四尺,按四时,踏板,用县衙门扇”。

这样一个载入“公规”的图谱,似乎说明一个道理,亳州风俗中的“立春日不许鞭牛”的“牛”,也许并不是普通意义上我们喂养的“牛”,而是按照图谱塑造的“春牛”。

如果不用“国学”的眼光和角度去观察思考,只凭自己的意思任意理解,岂不以讹传讹,谬之千里?

新闻推荐

张店乡开展“我向组织话初心”活动

本报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农村党员把合格党员的标尺立起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