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忆中华药都70年变迁
◎梁志远/口述梁勇/整理
我的父亲梁志远已过虚龄90岁,身体多病,但说起今日亳州药都发展的辉煌成就激动不已。其离休前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对亳州药材种植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我根据父亲的零星口述,整理归纳为文,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一亳州药都的来历
亳州种植中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汉前,亳州有神农后裔种药医病;东汉中期,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已有发展。神医华佗用中药首创“麻沸散”,同时在家乡开辟第一块“药圃”。此后虽经过无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袭击,药材的种植和交易仍经久不衰,明清时期发展已达鼎盛。
亳州药材市场原定期定时交易,到清初已常年开市。药商云集,交易繁荣,外省药商纷纷在亳建设药业会馆,故称亳州为药都。白芍、菊花、桑皮、花粉载入药典之后,名称前均冠以“亳”字,亳州的白芍成为全国三大名芍之一。清诗人刘开赋诗“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新中国成立前,亳州中药材种植多在涡河、洪河沿岸和沙土、两合土地区,多以白芍为主,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关里仁街、大小花子街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药材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间,现代中药种植、加工、贸易经营已成亳州的支柱产业,亳州也跃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正在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衰退
1949年,亳县中药材面积达3300多亩,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土地,种植中药材积极性提高,面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主要分布在沿涡河、洪河的十八里、魏岗、张集、十九里、大寺、大杨、城父等地。
1952-1954年,白芍收入形势喜人,药农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亳县(现谯城区,下同)中药材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让少数药农先富了起来,这是城乡致富迈开的第一步。
土地改革以后,为防止“两极分化”,1953年,阜阳专区下达了白芍统购的指示,同时开征白芍农业税,这对想靠种植药材发家致富的少数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955年4月,国营亳县药材公司成立,实施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收售的模式。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1954年,实行土地入股,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按股份分红;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升为高级社;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按劳取酬,凭公分吃饭,社员仅留少量的自留地。同时,也出现了有的农户虽然种植中药材却收入甚微的现象,以致中药材种植处于低谷。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中药材的种植得以恢复。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发展,到197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其中白芍占60%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三改革开放,药都迎来了春天
改革开放之初,全县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正处于灭绝状态,县药材公司基本无当地药材可收购。当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之后,调动了无穷的力量,以大胆的改革精神采取了如下战略举措,以跟上形势发展需要。
1.中药材种植和交易全面开放
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种植、加工、贸易大发展,政府及时建立一套抓药材的领导班子,为打好药都牌,从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迅速掀起药材发展新高潮。一是抓宣传搞培训,聘专家办好培训班,讲栽培、加工和经营信息。二是抓集中交易市场,药材公司增设网点,个体户集中在谯陵路、人民路、古泉路开展药栈行经营,并在筛子市街设立种苗市场。三是讲合作经营,讲诚信,讲合法经营,严厉打击用假药骗人的不法分子。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加工普及城乡,药行交易初现繁荣,药商跑遍全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城乡已先后出现万元户、10万元户……已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由于药都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给予了亳州多方面的支持,如谯东镇中药科技示范园的建立,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投资了310万元,推进了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药市历经三次搬迁
改革开放以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凌乱到规范的发展过程。原三条药材街已远远不能满足交易的需要,即在人民东路东头(喷泉以东)新开辟一条药材专业街,长达一公里,全仿古建筑,前店后仓,十分气派,深受多地药商称赞。
随着亳州中药材产业的飞速发展,建造一个现代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迫在眉睫。1995年,亳州又建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档次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大药行”搬迁到如今的亳州火车站西边,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营业,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1996年,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开始正式营业,成为首批国家四部委批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从那时起,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呈现出更快的发展态势,有固定摊位和门店5000多个,日上市品种2600多种,日客流量约3万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辐射海内外的第一药市。
亳州中药材的发展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月12日,江泽民欣然为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更加提高了亳州作为全国四大药都之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级亳州市成立以来,一直把中药材当作支柱产业去抓,种植、加工、交易全面加强。2010年,康美药业接管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为亳州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奠基。2013年11月24日宣布亳州市花为“芍花”的同时,亳州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正式开业。面积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并且配套较全,有金融、餐饮、通讯服务设施,功能更加完善。从零售、批发,到期货交易。从采购、加工、仓储,到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实现了中药材“一站式”交易。
中药材交易市场从简陋的大棚,到现代化功能完善的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这个发展速度,可谓奇迹。
3.每年举办药交会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1985年9月9日,当时亳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中药材交易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约1200名药商参会。
自1985年9月9日举办首届药交会,到2019年亳州药博会,三十多年发展历程,凭着浓厚地方特色和强大影响力,亳州药博会已然成为亳州中药产业发展的最靓“名片”。
更令人喜悦的是,2019年9月9日,由珍宝岛集团投资开发的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也正式开业,其项目总部即将全部建成,占地面积1530亩,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受益的不只是亳州的万千药商,也将为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注入新的活力。
4.培育了大批中医人才
2007年6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亳州市中药科技学校,这是在亳州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亳州技师学院和安徽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其专业设置紧密服务当地中药,依托亳州中药资源和中医药文化优势,十多年来,共培养出多种应用型人才6000余人。
亳州学院设有中药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亳州两大高校将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为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随着亳州中药迅猛发展,中医事业也有了很大提高。70年来,不仅国家为亳州输送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当地几代名老中医,也带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医人才。截至2018年,全市已有一支千人以上的中医队伍,市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县区均有中医院,亳州市中医院已经成立,对进一步开展中医治病、中西医结合,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奋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经过几代人的拼搏,亳州药都已有一支拥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致富强市大军。
中药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立市之本,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扶贫脱贫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如今,作为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并于2007年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材进出口检测示范基地,同时,亳州也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贸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目前,亳州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突破120万亩,实现产值35.6亿元。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已有57家在亳州落户,3家本土企业入选中华民族医药百强榜,新获批GMP认证企业14家、总数达175家,全市医药工业产值达318亿元,全市中医药流通贸易额达743.2亿元。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发展,感慨万千,我们已经走过了“大起大落”的坎坷之路,目前,亳州中医药产业基础扎实,只要认真抓好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亳州实现“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目标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孙一方记者常振龙)今年9月初,据亳州市民反映,几乎每天凌晨时分,在亳州城区文帝路、乐行路、仙翁路附近,都能听到...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