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的“光明之约”

亳州晚报 2019-10-15 08:18 大字

探寻亳州的电力发展历程,就可探出这座千年古城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

有电的记忆

虽然有史料记载,亳州有电始于1922年,但当地人对电的记忆则是1958年。

1958年,一台柴火式燃气机组从纪念老子的宫观——道德中宫启动,电流沿着老子殿街上的线路,点亮了路边的13盏路灯。

“全城的人都涌着去看,好奇、憧憬,想象着自家啥时也能点上这稀罕玩意。”亳州公司82岁退休员工胡安民说。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亳州人民开始了他们的“追光”之路。

1970年,整整建设了两年的亳州西关110千伏变电站投运,这是亳州的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1万千瓦。

“这座站投运也仅仅只能满足城市照明和机械厂的用电,周围的乡镇还是没有电可用。”胡安民说,“那时用电非常紧张,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压负荷停电,老百姓晚上亮灯都很难,大年三十的时候就更难用上电了。如果遇到雷雨大风,就要停上好几天电。”

为了走出用电困境,亳州人民通过集资办电,上马建设了一系列电源点和电网,但散乱、无序的供电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

2002年,亳州供电公司成立,情况开始悄然改变。

2006年,亳州地区最后298户“无电户”告别了煤油灯,实现了“户户通电”;2010年,新建8条10千伏线路,新增、改造了36个配电台区,完成了药材交易中心、明清一条街等重要市政工程的供电设施改造;到2019年,亳州地区2条500千伏线路、12条220千伏线路构建成亳州电网的主网架。

亳州人民至此也真正实现了“用电自由”。

城市发展记忆

张大亚是亳州市从事药材加工较早的商贩,他说:“我父亲那辈,所有药材加工全靠手工,前些年,我这里上了一些加工电器,可村里人都上了之后,电就不够用了。”

张大亚的苦恼在2018年得到解决。当年,国网亳州供电公司完成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张大亚所在村的变压器由原来一台增加到三台,容量也由200千伏安增加到600千伏安,并且户户通了动力电。

“机井通了电,药材地里想啥时候灌溉就啥时候灌溉,方便得很。”张大亚从此再也没为用电烦恼过。

在亳州,如张大亚一般的药商无以计数,他们从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起家,然后扩大生产,再发家致富。

芍花堂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中药高新技术规模企业。走进这家企业可以看见,成药生产从洗药、烘干到切片、包装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据该公司发展部负责人黄雅平介绍,该企业拥有一条带备自投的10千伏专线,供电公司员工会定期上门给他们做检查,从不让他们的用电有后顾之忧。

有数据显示,2018年,亳州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亳州的首位产业。而这一年,亳州地区的供电量已增至68亿千瓦,比2000年的8亿,增长了750%。

无论是张大亚还是黄雅平,因为他们的努力,成就了亳州这座“药都”之城,而在他们的城市发展记忆中,电力自始至终都是一抹掩不住的光辉。

相互成就,相互助力,也俨然成为亳州电网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份“光明之约”。

(邓子文赵建业闫蓓)

新闻推荐

传承酒文化 酒香飘满园

本报讯“各位游客朋友,这里就是古井酒文化博览园。这里有千年古井、有我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窖池群……”近日,位...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