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过安检 ◎韦耀武

亳州晚报 2019-09-06 08:05 大字

[摘要]◎韦耀武

1986年春节,我参加工作后第一年从亳州回河南固始县乡下老家过年。临行前,在亳州工作居住的舅爷舅奶奶,带着我跑遍了亳州几乎所有的百货大楼以及集贸市场,采购的物品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衣服、鞋袜、给侄儿的课外书、作业本等等,甚至连榨菜都买了好多袋。

舅爷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因为祖外公祖外婆早已去世,他有数十年没回过老家。1984年初夏,他和舅奶奶回来在我家住了两天。仅住了两天,尽管父母亲一再挽留,他们还是坚决走了。走的时候,舅爷说,想不到老家那地方还那么落后,就拿上厕所来说,简易的旱厕,苍蝇蚊子不说,连厕纸都没有,用的是干枯的玉米衣(玉米棒外面的叶壳)。他们去村上唯一的代销店想买卷卫生纸,竟然还没有卖的。所以,我回家过年,他们把能想到的常用物品都买了,只恨不能把整个城市都“打包”让我带回去。

这些物品装了满满两大编织袋,结果一到火车站就遇到了麻烦。进站首先要安检,那时候是人工安检,要把袋子里的物品全拿出来,执勤武警检查完毕,再一样样装回去。等我把东西往回装时,这才发现,在家里装包时,时间充裕,能细致整理,东西都装进去了。眼下时间紧,后面还有很多等着安检的人催促,忙乱之中,拿出来的东西竟然怎么都装不下去了。我也顾不得东西是否会损坏,连塞带踹,总算装了进去,拉链却拉不上,再一使劲,“刺啦”,拉链崩了。情急之下,我扯开一双准备带回去的新袜子,将包带系在一起,勉强捆住袋口,挎着进站上了车。

我回家中途要转两次火车,还要再转两次长途汽车,就这样一路转车,一路安检,等在县城坐上到家乡的长途汽车时,两只编织袋都已“伤痕累累”,其中一只包带断了,我找了根绳子捆着。那时候长途客车车顶有个货架,大件物品都在货架上放着。人在车里面坐着,货架上啥情况也不知道。加之路况不好,一路颠簸,结果等到家,下车来一看,曾经鼓鼓囊囊的两只袋子已经“干瘪”,所带的物品从仅捆住一部分的袋口溜走了不少。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好几年,不过第二年我有了经验,买了更结实的包装袋,还带了一根随时可以捆扎袋口的长绳子。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家乡的镇街上开起了多家超市,我才没再大包小包往回带东西。

现在,不论火车站还是机场,机器早已取代了人工安检。包裹往机器上一放,人到,包裹也已经检查出来了。当然,现在出行也较少看到大件的随身行李了,即使有要运送的大件物品,发快递或物流,既方便又快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惠和改变,从随身行李和安检上,也能显现出来。

新闻推荐

亳州市一公务员入围9月份“中国好人”

本报讯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19年9月网络点赞评议开始,亳州市扎根职务犯罪2...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