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于钟华的三个传奇

亳州晚报 2019-08-02 08:03 大字

于钟华在魔鬼训练营授课于钟华书法作品

于钟华是谁?

于钟华是一名“70后”亳州人,是浙江大学研究员,是国内书法圈甚至文化圈很“火”的书法家,现居杭州。

于钟华出名始于2015年,作为浙江大学书法硕士、哲学博士的青年学者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述书法,震动国内书法界。随后,国内多家省市级电视台跟进央视邀请于钟华做文化类访谈节目。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百集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推出先导片,节目即将在央视播出。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近一年,全片分10个主题,由曾经上过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于钟华、蒙曼、李山、于赓哲等7位中国学者和部分意大利学者带着当今对经贸交往、文化形态、社会生活、城市建筑等方面的思考,相约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西安和罗马的每一个角落,跨越东西实地探寻,穿越历史对话交流,从体验中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在思考中诠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之后于钟华将在中欧文化圈再次“火”一把!

传奇之一十年闭关不出闭关读书习字

于钟华出身于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一个传统的中医世家,自他往上五代行医。他从小跟随当地的书法名家学习书法。高考考上一所不如意的学校后没有选择复读,给书法名家、浙大教授陈振濂写了足足二十页的自荐信。当时全国各地给陈振濂写信的人不知凡几,陈先生偏偏回复了他,并答应带他在身边学习书法。由此开启了于钟华开挂般的传奇生涯。

如今写于钟华老师的文章报道都会提一件事,即于钟华跟着陈振濂来杭州后,租了一间小房,十年不出门,闭关读书习字。古有智永三十年不下楼习王羲之,今有于钟华十年闭关读书习字。可能杰出的人物总要被穿凿附会一些传奇故事,好像没有这些故事,就不足以证明此人的传奇性。于钟华虽多次在采访中辟谣——首先当时比较拮据,一出门就花钱,所以尽量不出门;其次十年不出门是不可能的,人都要发霉了,当时六公园附近有个三联书店,于钟华常常带着本子去书店抄书,最后书店工作人员都熟悉他了,会主动给他留书——大家还是津津乐道于此。

这十年是于钟华书法生涯的重要时段。十年内,于钟华读书多于习字,于书法哲学历史美学美术史等多方涉猎,全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来的书法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来陆续考上浙大书法系本科、硕士研究生、哲学博士,开设魔鬼训练营、登上《百家讲坛》,这十年的理论学习功不可没。即便后来工作繁忙,也没有放弃买书读书这一爱好。说到这,于老师曾打趣,如此爱书可能是因为抓周时抓了一本书,给自己的暗示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于钟华成了一名学者型书法家,而不是单纯在写字上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历史上的书法史书法家,随便提一个,他都能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又因为读书涉猎广博,加之对西方哲学的学习,用西方哲学去解构中国书法,从而衍生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而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当代很多重实践的优秀的书法家所欠缺的,也是他能够登上《百家讲坛》讲课,将自己的思考通过讲课精准传达给普通的书法爱好者的必要条件。

传奇之二书法靠“秘传”倡导回晋唐

于钟华关于书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书法是“道”而非“术”;书法传承靠“秘传”而非“临摹”,提倡回归晋唐书法。

于钟华提出,晋唐书法的传承靠的是师徒父子之间的(笔法)秘传,而不是临摹,如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智永……这一脉。就类似于武术的拜师学艺。笔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流传下来。到了唐末,战乱频仍,“人物凋零,笔法衰绝,书道中落”,笔法的传承因为战乱断了,宋以来只能通过临摹来摸索古人的笔法。于钟华认为,通过临摹学习书法终非正道,我们应该越过宋以来的书法临摹法则,复兴晋唐的笔法传承之法,溯源问道。

事实上,比起书写本身,当代的书法更多的成了一种美术、一种形式艺术、一种视觉艺术。各种书展的评判标准可能更多的是以古代书帖鉴今人书帖,写得“像”、能由内而外地“复制”一件古代法帖,就是一件好作品。书法家在书法路上的深入,也成了探索新的“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有效途径。中规中矩的书写,不能说不吃香,但可以说已经不是主流。想一想,这种品评规则未必不是“临摹”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像”为学习目的,评判时当然就以“像”为标准,“像”又接近图像学的概念,慢慢就变成了一张以毛笔字为元素的追求形式美的美术作品。——这种说法可能有失偏颇,但愿可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有关书法学习和评判现状的相关思考。

回到于钟华的书法理论。如何“回到晋唐”“回到王羲之”“回到书法本身”,仍旧是于钟华接下来要探究深化的课题。若能有所成就并扩大影响范围,未来的书法品评标准可能会更丰富。书法的内涵或可由“术”回归“道”。

不记得哪个老师说过,从古至今,历史上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很多,士大夫文人大多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和现代书法家不同,书写是他们的日常而非本职,所以他们的书写不求形式风格,实用即可,文人士大夫的学养也赋予了“字”的精神气韵。这些人在现代已经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反而另辟蹊径独创风格的人从历史中跳脱了出来,被现代人所熟悉。于钟华持相似的观点:古代的书法是向内的,现代的书法是向外的,如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只普通的一张便签,书写即是日常。而现代人写书法更多的是为了参展。这是书法的“求内”和“求外”。

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书写本身,把书法变成了一种形式艺术。却忘了书法在历史早期是一种道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专注于如何把字“写好”“写像”,专注于“技”。有学者讲“书家很少,书匠很多”,即在于此。好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书法作为书写本身的意义。

传奇之三魔鬼训练我为书狂

截至今年7月,于钟华开办的书法“魔鬼训练营”培训班已经举办十四期,在国内书法培训机构很有名气。魔鬼训练营,是于钟华践行和印证自己“书法学习在于秘传而非临摹”理论的产品。教学方式“口传身授”,培养出一大批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的学生,将“短时间内提高书法水平并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年的魔鬼训练营7月13日开营,课程主题为:魏晋笔法研究。笔者有幸作为观察员参加学习。只要提到古法,书法史上讲的都是魏晋。古法何以在魏晋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古法”,而不在于“魏晋”。把“古法”与“魏晋”这两个词比较,大家经常把古法想当然就是有的,只不过魏晋这个时期条件比较好,所以它出现了。但事实上古法应该是主导,如果没有一个对古法的追求、古法的意识,就算是在魏晋,也不可能出现。

也就是说,在魏晋时期之所以形成古法,其实就是在前面有一个预设,不一定叫古法,但是要有一个方法来解决汉字的书写等一系列问题。回到书法里面去,书法应该要怎么样?要以动词来主导名词,以生成带出结果。这里面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理念,也就是道的存在,只有有道的书写才能够成为书写本身,最好是语言的出现、语义的表达和书写同步,这个是不是就获得了书写的自由?再细化一点,干扰和影响我们自由书写的因素想办法给它解决掉,比如墨汁黏了,毛笔不顺畅了。就是书者写字的时候,能不能顺手,省事,方便,无碍,这个是自由的四个具体的表现。

于钟华讲授“永字八法”是楷书诞生的通道,所以,笔法不是加了几个小动作,它是一整套的书写方式:定点侧落的书写方式。它背后的原理是无为、是抄近路,同时也吻合了便捷书写的需要。

所以到王羲之这里,他发现真正的书法是书写的时候可以无为地书写。无为的意思是:我写字的时候,我的意识不需要投射到写的过程,我只要写就行了,我的意识可以腾出来去思考语意的表达,这个时候,语意和书写基本上处于同步状态。

梳理于钟华的人生经历,可以提炼出最重要的三点:十年、魔鬼训练营、百家讲坛。这三点是于钟华书法生涯脉络的重要节点,再加上在浙大攻读西方哲学的经历,共同造就了现在的于钟华。

(安源)

新闻推荐

暴雨后路面积水 原来设置了“管堵” 市公用事业处:四大原因造成路面积水 小街巷管网将逐步改造

市公用事业处:四大原因造成路面积水 小街巷管网将逐步改造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