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杭高铁亳州段背后的“大国工匠” 走近农民工楷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
[摘要]——走近农民工楷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
巨晓林在铁路接触网施工作业(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汝平
他是一个从陕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30多年来,凭着对中国电气化铁路的热爱、对技术创新的痴迷,凭着刻苦学习、永不言弃的精神,带领团队创新出76项普铁技术,67项高铁技术,先后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他就是被誉为“大国工匠”的农民工楷模巨晓林。
如今,巨晓林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站”在商合杭高铁建设中又探索出了16项创新技术,为商合杭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农民工到“大国工匠”
作为“大山之子”,巨晓林从小就喜欢铁路,梦想着成为一名穿着制服的铁路工人。1987年春天,梦想成真,他成为了中铁电气化局一处三段的一名农民工,从此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认为农民工也要懂技术,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掌握了大量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巨晓林说。
一个小故事见证巨晓林对知识和技术的痴迷。有一年中秋节,工地放假半天,他和工友们出去逛街采购生活用品。同伴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巨晓林踪影。大家一边喊他、一边找他,只见巨晓林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呢。
巨晓林身上总带着三件宝贝:“图纸、工具书和笔记本。”他一有空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琢磨,并将新的发现,好的思路、经验方法等记录下来。至今,他已记了约230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接触网安装等技术。这种对自己岗位技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让巨晓林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巨晓林先后参与了大秦线、京郑线、京沪线、京秦线、哈大线、石太线等十四项国家铁路工程建设。在此过程中研发出76项普铁新技术,67项高铁新技术,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巨晓林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系列丛书,在被称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国家队”的中铁电气化集团中作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广泛使用,并作为接触网实用型工具书配发给每一位接触网工。
2008年以来,巨晓林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等。他在中铁电气化集团成立了由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命名的“国家级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导师带徒,进行高铁接触网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推广接触网首件安装新技术。
如今,在商合杭高铁建设中,巨晓林在亳州设立了“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站”,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八年研究在亳终获成功
“拉线预制技术的成功确实不容易,我们前后研究了8年,中间经历了许多失败,最后在商合杭高铁亳州段施工现场成功攻克并推广使用。”巨晓林说。
在商合杭高铁建设中,巨晓林和他的团队探索创新出拉线预制技术、接触网终端线夹定位装置、弹性吊索预制法等16项技术,为商合杭高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巨晓林介绍,他们团队在2010年就提出了探索拉线预制技术,但是一直没有成功,也一直没有放弃。2018年,这个技术正式被立为课题,巨晓林反复琢磨,提出方案,画出初图,然后发到QQ群里让大家提意见建议,收到反馈意见后再对方案、图纸进行修改。
“图纸改了好几次,边改边试验,到了8月5日制作成功,从提出方案、画图纸到制作完成拉线预制平台,总共用了62天。”巨晓林说,这个技术中包括11项创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拉线安装方法,目前这项技术在本专业来说是一大创新。
巨晓林介绍,“拉线预制技术”的应用,让拉线安装过程实现了省时、省力、省材料,保质、保量、保安全的目标。“以前传统的做法,在安装前要先预测一下拉线长度,预测时一般要将线加长2~3米,然后再拿到现场进行裁剪、制作,有时往往还剩余1~2米线就扔掉了,造成了浪费。现在直接按实际预制好,再直接拿到现场进行安装,做到了省时、省力、省材料。”
“另外,预制过程中,每一个程序都由专业的人和专用工具去做,既能够确保质量,又可以大大提高速度,保证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减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力,省去了现场人工揻弯,安全也有了保障。”巨晓林说。
六十年难题在亳州破解
“‘接触网终端线夹定位装置’这个技术创新,也是在商合杭高铁亳州段建设现场研究成功的,解决了此前接触网存在约60年的问题。”巨晓林说。
巨晓林介绍,此前,“接触网终端补偿装置”中的动滑轮容易出现偏斜,造成补偿绳相互磨蹭,容易产生断股不安全问题,是电气化铁路建设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对于动滑轮偏斜问题,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于2018年3月份正式立了课题,然后在4月中旬通过设计安装终端线夹定位装置,彻底解决了动滑轮偏斜的问题,从而解决了这个存在了几十年的难题。”巨晓林说,“现在‘接触网终端线夹定位装置’技术已经送到了设计院,制作出了7个样本,在亳州生产资源管理中心的接触网演练培训场安装了一个。”
为解决传统弹性吊索预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精准问题,多年来,巨晓林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努力。
“以前在预制弹性吊索时要用尺子量,压线头要用脚踩着或者用手按着,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不规范、不精准问题。今年5月份,我们创造了‘弹性吊索预制法’,制作了一个弹性吊索线端压紧装置,实现了双线同时展放、转动盘扎模具等技术创新,达到省时省力、标准规范的目的。”巨晓林说。
巨晓林介绍,在弹性吊索的安装过程中,以前是用十米钢卷尺来测量弹性吊索的安装位置,频繁使用钢卷尺不仅不方便,而且钢卷尺也容易损坏,往往一个月左右时间就会坏掉一把。巨晓林和团队成员通过精心研究,发明出了“软钢丝绳代替十米钢卷尺测量弹性吊索安装位置”技术,这种技术使用方便,耐用,解决了钢卷尺浪费问题。
“还有,以前安装弹性吊索的时候,需要有人拿着吊索送到安装的梯车上去,这不仅费力而且使梯车晃动,给上边安装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为此,我们研究发明了‘滑轮上线法’,就是在车框上安装一个滑轮卡钩,挂上滑轮,滑轮槽挂条循环绳,直接就把弹性吊索拉上去了,人不用再上高空中去了。”巨晓林说。
另外,腕臂打捆架制作技术、H型支柱斜率测用尺等技术,都是巨晓林和他的团队在商合杭高铁亳州段建设过程中创新发明出来的,为商合杭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中国高铁技术越来越强
“我们把探索研究高铁安装技术当成‘初心使命’,当成为中国高铁建设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巨晓林说,目前他正在做《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第四本书的编写工作,这本书草稿中共有27项创新技术,其中商合杭高铁建设中的技术创新16项。
“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困难、失败,但面对失败我们决不止步,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失败原因,继续坚持探索,通过反复的探索试验总结、不断积累提炼,最后达到成功的目的。”巨晓林说,每当看到为高铁建设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创新一项技术成果,心里就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创新永无止境。”巨晓林表示,中国高铁建设技术是世界一流的,要把一流的技术保持下去,需要我们所有的高铁建设者不断地努力,去研究、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使我们国家的高铁建设技术越来越强,并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杨传信请原谅我的无知,亳州在踏上这片热土之前我就像一个懒散的学生摊开你的历史脑子里竟然一片空白跟随着热辣辣的阳光...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