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谯城区安溜吴家祠堂
在谯城区,涡河来到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绕了个牛鼻弯儿,然后又与惠济河交汇一起。安溜村就坐落在这个牛鼻弯里。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有着诸如七十二磴上天梯、“一棵槐树罩两省”,以及“四对门”的古寺庙宇等文物遗迹。而位于安溜大街北头的吴家祠堂,年代不算太久远,保存的十分完好,承载着当地吴姓族人的乡愁记忆和归属感。
古朴祠堂风貌依旧
这座祠堂院门向北,开在祠堂的背后。进入院内,迎面而来的山墙斑驳陆离,屋顶上生长着茂盛的野草,相较于乡下常见的砖块瓦片,这座祠堂所用的大青砖小蓝瓦愈发显示出久远的年代感。
今年80岁的张学兰老人是这个院子的主人,看到有人来,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从神态和行动可见,老人的身板挺硬朗。据老人说,她从1961年嫁到吴家后,就住在祠堂旁边,后来因为水灾,自家的房子被水冲垮,他们一家就搬到了祠堂里居住,直到前几年,吴姓族人修缮祠堂,为她在祠堂的前边重新盖了三间房子,她才搬出祠堂。
移步祠堂正面,整个祠堂建筑风格规整大气,融合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立柱、横梁、竖枋、飞檐等传统工艺精华,齐整的蓝瓦更像是粼粼的水波一样;祠堂门口有两个木质立柱,立柱上还保留着今年清明节拜祖时的标语。据村干部吴德峰介绍,2017年,吴姓后人集资修缮了祠堂,由于前期保存完好,这些立柱、石础、门窗等都原封未动,只是对部分地方进行了加固。
祠堂门前竖着四块碑记,记载着家族来源及祠堂修缮的情况,其中最小的一块明显年代久远,仔细分辨可见,这是一块刻于乾隆十九年的碑记,记载了御批在草桥建吴氏祠堂群落的事迹。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块碑记上面的字,不是一般的刀刻,而是用工具在石头上打小孔,一个一个相连的小孔组成文字。
打虎创业立下根基
进入祠堂,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组塑像群,正中面向大门的是一位年长的女性,旁边分立着三个男子。让人奇怪的是,每个塑像都手持一根棍棒。张学兰说,塑像讲述的是吴家先祖娄氏太太和其子孙打虎开创草桥地的故事。
据《草桥堂·吴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天灾泛滥,民不聊生,为了生计,有不少农民逃难他乡。河北原武县姚家园贫苦农民吴国郎,妻娄氏,生三子,迫于生计,丈夫带长子和三子多人逃难他乡,音讯不详。娄氏太太及次儿等人在家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无法维持,不得不带领次子和两个孙子南下逃荒寻夫。
四人来到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东北十里草桥。当时,草桥一带荒无人烟,有一只猛虎出没,娄氏太太一行四人不知此地有虎,来到草桥处,很快就有一只老虎猛扑过来!儿子率二子不畏凶险和虎搏斗,迫使老虎暂时逃走。娄氏四人赢得了时间,折了树枝,做好了打虎的准备。娄氏太太折麦秆为香,在草桥上烧香叩拜祷告曰:“如果俺娘四人命该死绝于此,老虎就来把俺伤害了吧!如果俺娘四人命不该死,您就给俺一条活路吧!”
娄氏太太话音刚落,老虎又猛扑过来!娘四人手持树枝勇打猛虎,树棒连连打中老虎腿部,老虎中棒往西逃窜,四人勇追。前有枯井一口,老虎一头掉进了枯井之中。
此后,娄氏太太及儿孙四人在草桥安家立业,开荒种田,发展壮大,繁衍生息。草桥吴氏经过近七百年的发展壮大,遍布鹿、亳两地,涡、惠两岸,六十多个村庄,现在已有两万多人。
家族传承报国爱家
说起祠堂的具体建造年代,吴德峰表示,这座祠堂是新中国成立前由草桥吴家祠堂拆建而成,“砖木材料都是从老祠堂上拆下来运到这里的”。
家谱显示,乾隆十九年(1754年),经御批在草桥建吴氏祠堂群落——“草桥堂”。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爆发战火等原因,祠堂损毁。又因为属地管理问题,草桥堂后裔知名人士商议,把吴氏草桥祠堂分别改建在鹿邑县马铺镇高口集和谯城区安溜集二处。目前,高口集草桥祠堂损毁,而安溜祠堂依然保存完好。据家谱记载,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吴氏家谱续修整理了四次,修缮祖祠堂、院落两次,立碑十二块,记载了各行各业知名人士四百二十七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草桥堂吴氏依然按照“族规”的思想教育子女,后代也都以报国爱家为己任,在政界、商界、学术界等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可圈可点人物。
如今,草桥堂吴氏不忘“爱国爱族,孝道勤俭,文明道德,自强友善”的先祖训规,进而了解先祖的艰苦奋斗、忠孝廉勤的历史渊源,使其代代继承。
对于这座祠堂的历史价值,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其建筑保存完好,吴家祠堂已被列入亳州市的文物普查点,接下来将为其申报文保单位。
(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自7月18日至8月18日,亳州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液化石油气经营、运输、存储、...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