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编制竹筐老手艺

安徽日报 2019-07-26 06:57 大字

曾经,竹筐是家家户户生活中少不了的物件。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用竹筐的人越来越少,编制竹筐这门手艺也渐渐被人们淡忘。

日前,记者来到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西关村的刘大庄自然村,68岁的刘继德仍然从事这个老行当。“以前,村里80%的人都会编竹筐。现在人富裕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几乎每家都有冰箱,竹筐的用途慢慢失去。如今,村子里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坚持制作竹筐。”刘继德告诉记者,其实竹筐在往日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比起塑料筐、购物袋,它的优点有很多,如耐高温、不产生有害物质、耐用等。

“我从上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编竹筐,当时主要编制马篮子、馍篓子、笸箩、提篮等各种竹制品,样式精巧、外形美观、经久耐用、别具风格,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编竹篮也成了我家的主要副业。”刘继德说。

据他介绍,传统手编竹篮要把竹竿用刀刻成长条,先用两片略宽的竹条叠成十字形,然后在前后左右两个垂直方向,分别以挑一压一的方式,添加竹条达到向四周展开的目的,这样就能形成竹篮底部。在挑一压一的同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相邻竹条之间的距离,来掌握竹篮底部的镂空大小,也可使两片竹条紧紧靠在一起,形成孔隙很小、类似密封的底部。

坐在他家堂屋,刘继德向记者比划着如何编竹篮。“当左右方向的竹条达到所需竹篮底部大小时,就要停止增加竹条,及时进行收身工序,这就是竹篮的篮身。”他现场拿起一个篮筐底部,先将一侧的竹条弯起,然后添加竹条,这种长长的竹条叫围条。等一根围条把一侧的竹条全部压好后,再转向相邻一侧。然后,他以相同形式使原先平铺在地的那些竹篾弯起并固定,直到四面的竹条竖起围成竹筐的雏形,再继续添加围篾,最终达到所需的筐身高度。

“编制竹筐,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也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也不好学会的原因。”刘继德一边说,一边将从篮筐底部弯起的竹条缠绕在一个圆形的竹圈上,再用口条沿着竹圈,以螺旋形式将从底部弯起的竹篾,紧紧固定在竹圈上,形成完整牢固的篮身。接下来,他用较粗的竹片完成所需的弧度,再把这个竹片固定在篮身上,使之成为完整的竹篮。“这样竹筐就编好了,做一个这样的竹筐,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他笑着说。

在刘继德编制的众多竹筐中,记者发现其中一个造型比较特别,在农村这种篮子还有个有趣的名字——“气死猫”。“以前,大家都没有冰箱冰柜,一些吃的东西尤其是肉类,为了防止猫狗偷吃,就放在这样的一个篮子里,然后挂在房梁上。”刘继德告诉记者,小猫小狗在下面流着口水,只能闻着香味干着急。

“如今,我年龄大了,也不能外出干活。没事干的时候,我就在家编竹筐,一天也能编两三个。如果有人来买,一个要20多元,买的多可以批发。编竹筐,不缺原材料,就是费功夫,我之所以还在编,是因为我不想让这门老手艺失传了。”刘继德感叹道,其实竹筐既环保又实用,假使以后没有人学没人用,真是太可惜了。

新闻推荐

谯城依法取缔6家 药材脱皮加工点

本报讯7月22日,谯城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人员依法取缔了6家药材脱皮加工点。谯城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9月至10...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