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五天 探访扶贫人
谭振踮着脚检查光伏运行情况废弃窑场上百亩水面是村里珍贵的资源谭振正在测量新修的水泥路宽度走访贫困户是谭振日常主要工作
测量新修水泥路宽度和厚度、检查光伏设备运转情况、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7月16日是今年入伏第五天,当日早上,在谯城区五马镇八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谭振忙得像个陀螺,没有片刻歇息的时间,身上汗水不时滴落在脚下的地上。
兼职“质检员”修好“致富路”
“给我找把卷尺来,我要量量路面宽度和厚度够不够?”16日8点多,刚刚到八里村村部,还没站稳脚跟的谭振对正在打扫卫生的村干部急促地说。拿着卷尺,他快步来到已经凝固的水泥路边,直到尺子上显示的宽度为设计标准的4米他才放心。
擦掉头上汗水平复下心情,谭振说每次来村部的路上看到水泥路出现的裂缝和破损现象,心情就会变得沉重,如果当初施工时能严格把控质量,路面损坏可能就少得多。上任伊始,他就向村民承诺,一定要给大家修质量经得起检验的水泥路。
与谭振一起测量水泥路的村干部杨凤龙接话说,自2014年谭书记到八里村以来,村里新修水泥路15.4公里,加宽道路1.5公里,村里的主干道全部完成了硬化。回忆2016年以前的情景,谭振感慨地说,那时的八里村只有一条水泥路连接着外面,其余都是老旧的烂砖路,出行难不仅妨碍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也阻断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
村部东侧正在修建小广场,谭振站在已经成型的水泥地上说,这是他很久以前的想法现在终于实现了。八里村村部使用多年,院子狭小,村民办事电动车停放不便。小广场上很快将安装车棚和充电桩,以后村民到村部办理业务不仅有地方停放电动车,而且还能充电。
站在新修水泥路上,谭振望着前方说,这条路以后还要安装路灯。八里村种牡丹、芍药较多,中药材丰收的时候,为了卖个好价钱,村民经常起早贪黑。路灯修好之后,村民无论出发多早回来多晚,都不再担心天黑了。据了解,截至目前,村里安装了200多盏路灯,都是谭振通过拉赞助的形式“求”来的。
客串“技术员”守好“摇钱树”
村部正前方的光伏发电站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村里唯一懂光伏的“技术员”,谭振每天都会检查光伏发电情况。炙热的太阳下,冒着高温,他指着光伏发电站对记者说,别看它只有两亩地的规模,但每年能为村里带来9万元的集体收入,这让他为村民办事有了“底气”。
打开光伏发电站的栅栏门,谭振轻车熟路地直奔逆变器,夏日的阳光刺眼,他踮着脚眯着眼盯着光伏发电逆变器上的显示器,右手不停地变换机器上的按键,逐字逐行地分析显示器上的数据。
谭振小心翼翼地在光伏发电板下行走,以免踩到了地上的芍药。光伏电板下套种芍药对药材种植大村八里村来说是个尝试,为了争取支持探索村里药材发展新路径,谭振向自己的“娘家”单位——市审计局申请了1.8万元,购买了芍药种苗。
走出光伏发电站,谭振讲起了背后的故事。八里村是谯城区最早启动光伏发电项目的贫困村之一,村民们热情很高,很快完成所需土地的征迁和平整工作,但由于政策调整,分散在各个贫困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改成了集中建设。为了继续推进村里的光伏发电,他奔波多天,终于找到了赞助企业,建成了光伏发电站。
随后,谭振又带着记者参观了八里村另外两座187KW的光伏发电站,它们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6万余元。三座光伏发电站成了八里村的宝贝“疙瘩”,在谭振看来这是八里村未来发展的三个“引擎”,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4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变身“访贫员”换来“亲切感”
“这么热的天,谭书记怎么来了,快请屋里坐。”贫困户侯高走起路来一高一低,努力地向谭振靠过去,谭振快步上前扶着侯高向屋里走去。侯高的妻子李侠坐在屋里喊道:“是谭书记来了吗?我听见谭书记的声音了。”
刚刚进屋,谭振就看到侯高的大女儿侯等等在家,连忙问她:“最近工作怎么样?是不是放假回来看看?”侯等等笑着说:“这几天轮休,今天我奶奶和妹妹去城里卖瓜,所以我就跟来了,我老公也来了。”
侯高一家是谭振走访比较多的贫困户,他家也是贫困户中比较困难的。侯高是智力和身体残疾,李侠是一级视力残疾,侯等等和妹妹自幼跟着奶奶吴云芝生活,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身高只有1.3米的吴云芝撑着。为了帮助他们脱贫,在谭振的帮助下,侯等等成了古井酒厂的一名员工,现在已经结婚,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变好。
八里村共有贫困户104户185人,每个贫困户谭振都去过很多次。在西八里自然村,贫困户郑银霞笑着说,她一年见谭振的次数比见娘家人还要多。很多村民既不叫他名字也不叫他“谭书记”,而是叫他“老谭”。但在33岁的谭振看来,村民是把他当成自家人才这样喊的。
杨凤龙对记者说,谭振是一位甘洒汗水在农村的“好书记”。2014年10月,谭振主动请缨作为全市第六批扶贫选派干部来到八里村,2018年他又主动申请留任,截止到现在已经在八里村工作了1719天。2019年6月,谭振被评为优秀选派帮扶干部。
中午12点多,热浪扑面而来,村民早已回家避暑,但谭振却独自来到村里的荒废窑场,望着上百亩地的水面,他遗憾地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窑场时就被震撼到了,这是多么好的资源,如果能够保护好开发好,这里将是村里最美的地方。”
(记者李鹏文/图)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