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的百样人生

亳州晚报 2019-01-25 08:48 大字

草窝子的样式

◎佘树民

在亳州城乡,民国初期,民间常见的鞋子有布鞋、草鞋两大类。布鞋类:男鞋有双脸、单脸、圆口、鹰嘴、鲇鱼头、带盖等样式;女鞋有云头、纳花、彩绣等样式,穿此类鞋者多属殷实人家。

单鞋类有麻制、草制等,穿此类鞋者多系出苦力的穷人。偶尔也有布帮皮底,民间称之为“皮底鞋”者,穿者多是地主老财。

那时,穿皮鞋者还寥寥无几。

一般群众,男性穿“云头”或“双脸”鞋,筒式布袜;妇女穿尖口绣花鞋;中老年穿黑色、蓝色尖口鞋,也有的穿平底方口带襻鞋。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皮鞋渐多,穿者多系地方豪绅和官员。下雪天有木屐、油鞋,穿胶鞋者极少。

儿童的鞋,有虎头鞋、猪头鞋、羊头鞋、狗头鞋等,以棉鞋居多,做工精细,色彩协调,舒适耐穿。

解放前,老百姓穿鞋几乎都是手工制作,从不在商店里买,铰鞋样,打褙子,纳鞋底,一针一线,全靠手工缝制,老式布鞋穿着养脚,轻便,不生脚气,唯有趟水蹅雪不行。

解放后,机制鞋逐渐代替了自制手工鞋,胶鞋逐渐代替了油鞋、木屐,球鞋、皮鞋、胶鞋、凉鞋等也逐渐有人穿。

下面详细说几种具有老亳州特色的鞋子……

油棉鞋

油棉鞋是最具有老亳州当地特色的一种鞋。又叫“龙窝子”。以前,冬天时,天寒地冻,这时全家人就拿出油棉鞋穿在脚上。

所谓油棉鞋,简单说就是用以前的老式棉鞋,在没上脚时,用桐油刷上好多遍,从底到帮,除了边口以下一寸起不刷,其余全刷桐油,连鞋底子也刷。刷了两三遍以后,油浸到布里面和外表,可以防雪水浸入,又很保暖。同时,刷过桐油后,像是加了一层很厚的壳,不变形,也极坚硬,一双鞋能穿个十年八年。

笔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都曾穿过,有个同学穿着这样的鞋曾被大卡车轧着脚,车轮蹍过后,竟然没伤着脚。

这种鞋除了走起路来“嘎嘎”作响,踢球不伤脚外,却有两个缺点:一是不怎么跟脚,时常油棉鞋不辞而别飞出好远。二是不把滑,走在冰面上极宜摔跤。

草窝子

在亳州农村,不知有多少辈人穿过草窝子。它是用麻、麦草和苇花编织的鞋,用以冬天防寒。鞋底是用木板雕刻而成,形状好似日本的木屐。这种手工制品很像竹篓,因此得名,又有人叫它“麻窝子”,还有人叫它为“龙瓮子”。

草窝子外形像个鸟巢。制作的方法是:首先要制作鞋底,编好鞋底时四周留有纬线,然后,开始编鞋帮,顺着留下的纬线,用麻、麦草和苇花一圈一圈地往上编,像编筐一样,到上口时,再把纬线踅起来,这就算编好了,里面塞上麦秸、苇花、棉花,就可以穿了。

草窝子防寒性能很强,效果胜于一般的棉鞋。其缺点是很笨重,再者是遇到雨雪天气,就会渗水。怎么办呢?在草窝子下面再绑个泥屐子,就可解决问题了。

这是淮北一带农村特有的产物,已消失快30多年了。

鞋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从草窝子的产生,可以看出亳州人是怎么从现有自然环境出发,如何运用现有材料来满足生活所需的智慧,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什么是艰辛和温馨,怀念和怀旧。

泥屐子

泥屐子在外地极少见,而在亳州农村是很平常的一种土制鞋子。

以前农民没胶鞋,遇下雨下雪天气,路上泥泞就出不了门。于是,就用木头制作了泥屐子。它是一块与鞋一般大的木板,下面一前一后钉两根竖撑,竖撑下有一块横木,以保证不陷入泥中过深。

大致的样子像汉字的“几”或字母“∏”,还像清廷皇宫里的格格们穿的鞋子。泥屐子有两种情况,一是可以绑在任何鞋上,留下绳头,看外面雨大泥深,往鞋上一绑就出门了。再一个是与草窝子结合的,草窝子木底下面加块木垫,这样,就解决草窝子保暖但不防渗水的问题了,两者合起来,就等于现在商店里卖的雪雨鞋。

宋人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中的屐齿,就相似于泥屐子留下的鞋印。穿上泥屐子是很好玩的,同时能使身子突然拔高,高人一等。

更为重要的是,以前没有深腰胶鞋,即便是商店里有卖的,不是也要花很多钱买嘛!泥屐子是贫穷农民的发明。有时很多发明都是源于想省钱的创意。

新闻推荐

如何办理牲畜 养殖土地使用证?

市民咨询:想在自家土地上建设猪舍,请问该怎么办理土地使用证?谯城区政府回复: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畜产品是人们在...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