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幸福 □任相茹
小时候,每当家里吃完饭有剩菜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会说起1960年的事来。那个时候一丁点粮食都没有,人们饿得啃树皮、吃草根、吃观音土,饿得全身浮肿,在浮肿中昏死过去。这个时候,只要是有一丁点面汤就能救活一个人。想想现在的人,几乎天天大鱼大肉,吃不了还浪费这么多。日子真是不一样了啊!通过爷爷奶奶的感叹,我们慢慢学会勤俭节约,也了解到了祖辈的不幸和当下生活的幸福。
小时候,父亲说过,等到了21世纪,家家都能住楼房。那个时候,楼房只是镇上有,村里连平房都没有,住上高高大大的瓦房,已经很让人羡慕了。但爸爸向来都是睿智的,这样的话让人不由得不信。在这样美好的憧憬中,我们迎来了新世纪。虽然并不是新世纪的钟声一敲响所有的瓦房立马都变成高楼大厦,但这新世纪前二十年还没过完,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瓦房确实都快要变成楼房了。
小时候,农活是繁重的,记忆中一年里最为繁忙的便是麦收时节了。轧场、割麦、脱麦、晒麦、交公粮……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尤其是脱麦。提前预订好脱粒机,全家齐上阵,请好左邻右舍,忙活一个白天或者是一个夜晚。虽然场面很是热闹,也能见证村民朴素的感情与善良,但确实太辛苦--满身大汗、浑身难受、灰尘呛人,几乎人人累得虚脱。有一次我前天晚上帮忙脱麦,第二天回学校上课,居然在最喜欢的语文课上睡着了。后来,联合收割机普及了。场不用轧了,麦也不用弯腰去割了,再也不用麻烦邻居们帮忙脱麦了。麦子从地里直接到家里,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现在不仅公粮不用交了,小麦的价钱也翻了一倍多,农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小时候,村里都是“水泥”路,到了下雨下雪的时候,路上一脚水一脚泥,走到几里外的学校鞋子早就湿透了,只好在瑟瑟发抖中读书学习。或者穿上爸爸的大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去,到了学校累得半死。去镇上的路,是用砂礓铺的,刚铺上还算平整,可没过多久就变得坑坑洼洼、满路泥泞。农用三轮车经常陷进去走不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走出来,司机和乘客也弄得满身泥浆。有一年春节,一车人走亲戚回家,走到了路况特别糟糕的地方,司机开足了油门,想一下冲过去。这个方法是有效,但也很危险——半路上车子一个打滑,把一个胖堂哥甩了出去!幸好我眼疾手快,电光石火间伸出双手紧紧抓住他的衣服,其他人也赶紧帮忙拉住他。这个时候司机还在一个劲地踩着油门往前冲。好在大家喊住了他,最终有惊无险,但也着实把全车人吓了一大跳。现在,村村通了水泥路——用水泥铸的又平整又坚硬的路。走在这样的路上,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再也不怕颠簸了,走着比以前舒心多了。
乡村变化不小,城市变化更大。
大学毕业后回家乡找工作,到市人民医院南院体检的那个早上,当我在晨光里坐着宽敞的公交车来到南部新区的时候,高大的楼房、整洁的街道,让我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大城市。尤其是抬头看到远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恒大城,仿佛看到了仙境。市区希夷大道上的西府海棠、白玉兰、樱花、合欢树,桐花路上的泡桐,养生大道上的桂花把家乡装扮成了一个大花园。各个沿河景观带、南湖公园、林拥城让整个城市都坐落于公园中。每次回家的往返途中,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南部新区,清风拂面而来,花香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地一路高歌。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不仅把城市建成了公园,还大力进行文化建设。亳州博物馆跨越千年历史,让人民了解到这座城的悠久;谯望楼更是将地下运兵道的古老与现代融合,给人以全新体验;花戏楼的升级进一步升华了文化的魅力;老街的改造为我们营造了古典的氛围;而恢弘大气的康美中药城飘荡着浓浓的药香,也守护着亳州人的健康。
文化生活之余,少不了娱乐。每一个亳州人都可以到恒大城里看电影、新东方里吃火锅、万达商城来购物、沃尔玛里去唱歌。酒足饭饱之后,魏武广场、南湖公园,伴着习习凉风或者优美的旋律,想散步的散步,想跳舞的跳舞。
每个轻柔的脚步里都是惬意,每个欢快的舞姿里都是幸福。
(作者单位:亳州十八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1日上午,亳州籍剪纸艺术家王炳华作品展在市区建安文化广场鼎诚美术馆举行,众多剪纸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并拍照留...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