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师来了 生物课活了
吴学华(前中)与他的藏族孩子们在一起
编者按:近年来,亳州市先后选派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挂职,他们将带着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感情,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才智。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临近,仍有很多不能团聚的选派人员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自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我的援藏援疆故事》,记者走近已经完成援藏援疆工作任务归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请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历历在目、永生难忘的援藏援疆工作生活,旨在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精神。
“我们学校来了新老师,生物课像水一样,活起来了。”真正领悟到生物课的魅力后,孩子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让到这里支教的谯城区城父中学教师吴学华印象深刻。课程从无到有,从被轻视到被喜欢,生物课和生物老师这两个词在藏族孩子心中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15年后终圆边疆梦
每个人都有一个边疆梦,吴学华也不例外。2003年,吴学华踏进大学校门时,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边疆梦的种子,立誓一定要把知识带给偏远地区的孩子。
时隔15年,机会终于来了。2018年6月,亳州市向全市教师发出援藏支教号召,吴学华第一时间提出申请。
“申请提交后,我忽然犯了愁:岳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爱人工作又忙,家里这一摊子该咋办?”吴学华说,那天,他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很长,双脚很沉。
果不其然,援藏这件事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你走了,小孩谁照顾?老人谁照顾?我一个人咋忙得过来?”……一连串的问句让吴学华哑口无言。但这毕竟是自己十多年的梦想,吴学华只能咬咬牙,在心里回答妻子:等我回来后再慢慢补偿家人吧!
8月10日晚上,吴学华正式抵达西藏山南市。刚到那里,他的高原反应就出奇严重,口唇开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咳嗽、流鼻血、失眠等症状频发。连上二楼这样简单的事,中途也要捂住胸口休息三四次才能完成。同事开玩笑地说他像个八旬老人!
“每次快撑不住时,我就在心底给自己打气:梦想的实现都没那么简单,习惯就好了。”
初一生物课破“零”局面
吴学华支教的学校是山南市东辉中学。那里的生物课和主科一样重要,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是,全校却只有一个专业生物教师,初一的生物课几乎不开课。吴学华接手的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五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另加实验课的开展,周课时不少于25节。
“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初一时都没开过生物课,初三又面临中考,短时间内把课程赶上来,我的压力可想而知。”吴学华说,他不得不充分利用课余和周末给学生们补初一生物的内容。课上是新课,课下是初一的基础知识,这些对吴学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吴学华积极与藏区孩子交流,一方面花更多时间和心思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心里,以免压力过大让学生厌学。另一方面主动去听当地教师授课,寻求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
“通过不断努力,我逐渐摸索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融洽的相处模式。”吴学华说,每次,只要孩子们稍微取得一点进步,他都会将其放大去夸奖、赞美他们,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时间一长,班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叔叔”比“老师”更动听
吴学华到西藏支教才四个月时间,短短时间里,学生对吴老师的亲近和喜爱与日俱增。
“课下,我常向藏族老师学习他们的地方文化习俗。家访中,也会刻意学着用学到的几句简单藏语和家长交流,家长们总是边听边笑,边帮着纠正发音,欢笑声充斥着整个屋子。”吴学华说。2018年中秋的时候,部分藏民特意邀请他到家中做客,用地道的藏族饮食招待他,用传统的藏式礼仪给他敬献哈达。着藏装,吃臧餐,感受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吴学华真正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藏族孩子对吴学华的喜欢更是不言而喻。其中,有一个称呼,最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刚开始时,孩子们都喊吴学华为“老师”,后来,大部分孩子开始改称呼了,一见面就“叔叔”长“叔叔”短地叫不停。尤其是当他开始布置作业时,几个调皮点的孩子唯恐作业量会多,摆着手喊:“叔叔,叔叔,不要布置作业,我们唱歌给您听。”
“后来我才知道,将‘老师’喊作‘叔叔’是当地孩子充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的一种方式。”吴学华说,知道了这层含义,他觉得“叔叔”比“老师”更动听了。(记者郭玉岩)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周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将要到来,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