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刚通车就漏水,别轻言“不影响安全”
深度分析
□安徽舒圣祥
这两天,安徽亳州人的朋友圈被一段隧道漏水的小视频刷屏了。10月18日才通车的亳州建安隧道内,墙体出现裂缝,水从裂缝中流出,共有20余处。亳州交通局回应,渗水主要是因为雨水从机动车道边沟排流时,部分雨水顺着墙体下渗,从沉降缝汇积渗出,不是结构问题,也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据《新京报》11月8日报道)
据悉,这条隧道是当地第一条下穿河流隧道,长度1180米,总投资3.144亿元。这才通车十几天,下的也只是一场小雨,渗漏水就多达20余处,着实让人对隧道的质量安全状况担忧。
当地回应称,出现渗漏水的是沉降缝位置,而该位置设计不设止水带。言下之意,渗漏是合理现象。本来,这是颇为专业的问题,外行不好质疑,但仅从渗漏水现状来看,公众依然有权怀疑其中可能存在问题,不管是结构问题,还是设计问题,抑或施工问题。
网上的建造师考试辅导题里,有一题是“隧道工程如何正确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答案里强调,“沉降缝、伸缩缝一般宽2厘米,宜用沥青马蹄脂填塞牢固,并应采用塑料或橡胶止水带密封”。所以,如果真的“该位置设计不设止水带”,恐怕难言是合格的设计。
隧道防水、排水是隧道施工的重要内容,隧道渗漏水更是常见的病害。我国的隧道工程,素有“十隧九漏”之称。其中有些可能是合理的,比如海底隧道,每天渗水量在一万吨以内都算正常。也因此,一般的海底隧道、湖底隧道都会设置多个泵房,以便及时将水排出。
但这并不是说,因为渗漏水现象较为常见,就可以甩锅不管。众所周知,隧道工程多数施工内容都是隐蔽工程,一旦覆盖了,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诸如钢筋缺斤少两、混凝土覆盖不足、喷锚空洞等问题,除非用专业的仪器检测,否则很难被发现。因此,隧道施工往往猫腻较多。
去年6月,通车不到一年的沪昆高铁贵州段,连续发生多起危及行车安全的质量问题。原设计时速300公里/小时的北盘江特大桥两侧隧道漏水严重,动车至此须限速至70公里/小时低速通过。经铁路总公司调查,该路段多处隧道存在偷工减料与施工质量问题。若不是因为肉眼可见的漏水,而且漏水严重,隧道质量事故恐怕很难被发现。
那么,亳州建安隧道呢?仅因为一场小雨,刚通车十几天就漏水严重,难道不是一个递送质量信息的“信使”?甭管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相关部门都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去调查。非等出现安全事故再去严查,那就悔之晚矣。
新闻推荐
11月8日,在谯城区牛集镇李集村的金丝皇菊大田里,菊农正在采摘菊花,他们每人每天可得到60元的收入。当地菊花种植大户韩宜江...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