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亳州药商“跑”出一片天 □ 本报记者 蒋加磊 文/图
李俊博已经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李明辉依靠着诚信经营把企业越做越大赵秉富、赵奇见父子讨论新购的虫草的品质修亚(右一)正在收购虫草
编者按:改革开放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进了中国、带进了亳州,也让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华药都,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对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支柱性产业。
无问西东,天下大同。民族的,世界的,在助力中医药造福人类的路径上,亳州正一路向前。
无问西东,自成芳华。中国梦,亳州梦,在走向世界中医药之都的道路上,亳州正逐梦前行。
2018年药博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从‘中华药都\’到‘世界中医药之都\’ ”系列报道,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亳州药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亳州药商走天下,有药就有亳州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起初的“偷着跑”,到后来的“公开跑”,再到现在的“比着跑”,亳州药商依靠着吃苦耐劳和诚实诚信,不仅在家乡干得风生水起,在天南海北也能站稳脚跟,开创出一片天地。
在亳州市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战略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药商希望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和外商们多打打交道。
被称为“中华药都”的亳州,药商的数量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说法广为流传———
不拘一格“闯天下”
“您的莲子和百合拿好,欢迎下次再来。”9月5日上午, 在康美中药城二楼交易大厅,药材经营者杨茂堂笑着送走了顾客。他刚刚卖出去十几斤的莲子和百合,收入几百元,心情相当不错。
杨茂堂经营药材已经二十多年了,康美中药城二楼交易大厅的摊点就是他工作的地方。“原来是上早市,七点半过来,十一点收摊走人。现在中药城改成全天营业了。”杨茂堂说,营业时间延长,他们心里也很高兴,“一家人都靠这个吃饭。能在这里多待一会,就能多做成一笔生意”。
在康美中药城,像杨茂堂这样的摊位有数千个。如同上班族,他们一大早就来上班,早上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中午以后,大家则根据自己的情况,或是提前“撤退”,或是继续等候可能会上门的顾客。
在和杨茂堂的摊位直线距离大约两百米的“藏青龙”专营店内,赵秉富、赵奇见父子正在讨论着刚购进的一批虫草的品质。对于这批个头大、水分少的虫草,父子俩都很满意。在父子俩经营的门店里,除了虫草,还有藏红花、燕窝等五六个品种,都是名贵中药材。
“亳州很多人是以药为生,包括我们一家。可以说,是‘中华药都\’这块金字招牌养活了我们这些人。”赵奇见说,依托着康美中药城这个交易平台,除了本地出产的部分药材,药商们也从天南海北购货,销售给四面八方来的客人,“也就是买全国、卖全国”。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到亳州都有这样的感受,从亳州火车站下车的时候,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中药材的味道。大街上,也经常能看到有载着一袋袋中药材的三轮车在奔忙。在被称为“中华药都”的亳州,药商的数量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说法广为流传。
1985年,中国亳州第一届中药材交易会在亳州举行。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批准,在药交会的基础上举办高规格的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亳州名气越来越大,亳州药商们的底气也越来越足。如今,在每年9月的药博会举办期间,亳州的药商们都会邀请外地的三五生意伙伴来亳参会,除了洽谈业务,也是想展示一番:看我家乡的盛会办得咋样!
跑药,就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吃这碗饭——
天南海北“过来人”
1978年,刘家华23岁,他把四五十斤的白芍、牡丹等药材装进蛇皮袋,准备卖到东北去。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
自东汉以来,亳州就以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经营名闻遐迩。然而,严格说起来,亳州药商闯出名气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亳州的药材市场尚未形成,药农们种植的白芍、白术、牡丹等中药材在当地无处销售,有的人就想着把地产药材卖到其他地方去。那几年,一群被称为“跑药的”亳州年轻人天南海北地去销售药材。
“听其他人说这些药材在东北好卖,当时是一心想把药材卖出去。我胆子也大,其他的没考虑太多。”刘家华说,他从当时的亳县坐汽车到徐州,然后从徐州再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吉林省四平市,小药铺、小医院都去,两斤三斤一点点地卖,卖完这些药材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
“来回路费加上住宿、吃饭,成本在一百元左右,我最后能挣几十元。”刘家华说,初次出去尝到甜头,他一有空就背着药材往东北跑。自家的卖完了,他就收购其他人的。当时还不允许这样私买私卖,车站也有管理人员对携带的包裹进行检查,刘家华在徐州火车站就被查扣过好几次,“他们就让我回来开大队的介绍信。这都是偷着去的,我哪能开呢”。
逐渐地,市场放开了,刘家华到东北卖药材不用再偷偷摸摸了。如今,不仅是东北地区,上海、河南等地都有他的生意。“现在想想,真多亏了那时候跑出来的门路,不然生意哪能做成今天这样呢!”刘家华笑着说。
药商赵秉富和刘家华年龄相当,他高中毕业以后,给一位做中药材生意的亲戚帮忙。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赵秉富借钱在西藏开了一家公司,取名“藏青龙”,专营虫草。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赵秉富曾带着14万元现金去进货,结果在火车上被人偷走了7万元;为了帮客户凑齐需要的虫草,他从产地紧急空运了一批,结果被骗走约36万元……“做生意磕磕绊绊难免的,重要的是不能灰心,吸取教训,下次注意。”
多年过去了,当年那批毛头小伙如今大部分已经“退居二线”,但他们的闯劲和韧劲给后辈树立了榜样。
“跑药,就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吃这碗饭!”作为“过来人”,这些老人们留给后继者这样的忠告。
吃一堑,长一智。不知道为此哭了多少回的他在父亲的鼓励下重新站了起来——
药商精神得传承
在亳州市区,说起“人民东路”,很多人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是哪里,但一说是“药材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条长约一公里的街道两旁住着的居民,大约70%的人是“干药的”。李俊博就生活在这个弥漫着中药材气息的街道里。
1987年出生的李俊博大学毕业后,到合肥一家汽车制造厂工作。刚过了两个月,他就选择回到了亳州。“父母年纪大了,我又是家里的独子,想离父母近一些。”李俊博说,回来帮父亲打理药材生意,准备当父亲“接班人”。
李俊博的第一笔生意就栽了跟头。“我给外地一个药房送药。货送去了,钱没拿到。”李俊博说,父亲送给他的20多万元创业资金就这样打了水漂。
吃一堑,长一智。除了人际交往的经验不足,李俊博也深深感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做这个行业,常见的五六百种中药材要都能认得,当时我做不到”。
为了给自己快速“充电”,李俊博在给浙江一家药企送货的时候,主动提出留下来免费当搬运工,生活费自理。“他们企业有老师傅,对于各种中药材的名称、性能,如何辨别药材真伪,各种中药材储存条件是什么样的,都了如指掌。我就跟在后面看,不懂的就问。”李俊博说,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掌握了常见的数百种中药材,他感觉可以“出师”了,就回到了亳州。
由于父亲年纪大了,李俊博就接管了家里的生意,在继承父亲辛苦积累的人脉资源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展,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浙江很多药企的供货商,“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还是受长辈们的影响比较大,从小就不怕吃苦,敢闯敢干”。
刘家华的儿子刘阳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两年前,刘阳从谯城区一家机关单位辞职,成了父亲生意上的得力助手,“一方面是想替父亲分担点压力,另一方面,自己也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
再过几年,随着父亲即将“退休”,刘阳就要接管父亲的生意。他说,继承的不仅是父亲的财产、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父亲当年背着药材闯东北的闯劲、干劲和韧劲。
以前哪想到会和外国人做生意?没敢想。后来发现,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诚信赢得客源来
一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何能办得红红火火,众多药商为何能干得风生水起,在被问到“秘诀”的时候,很多药商都说出了两个字:“诚信”!
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中药材价格暴涨。当时,芍花堂药业负责人李明辉的仓库中库存了近50吨的佩兰。这种药材平时价位也就每公斤几元钱,可当时居然疯长到80元。当时不少闻风而动的投机商找到李明辉,要求全部购买他库存的佩兰。可李明辉拒绝了他们,而且按照签订的合同,以每公斤5元的价格及时供应给上海雷允上制药厂。
当时,李明辉仅佩兰一个品种,就能多赚几百万元。“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按照合同来,不厚道的事,不能干。”李明辉说。
李明辉的举动赢得了药界同仁的一致认可,他先后与上海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开拓了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市场,其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好。
“我坚信,诚信是不会吃亏的。当时看是少赚了上千万元,但很快这笔钱就‘补\’回来了。”李明辉说,当时上海雷允上专门在公司给李明辉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供他到上海谈业务的时候使用,“我隔壁就是他们的董事长。他们有订单,也是优先从我这里购货”。
老家在谯城区城父镇的蒋召伟在黑龙江北安经商,他切身体会到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才能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2006年冬季,天下着雪,气温零下十摄氏度左右,距离蒋召伟的店铺三四公里的一家小医院给他打电话,让他送200多元的货。“当时客人说等雪停了再送也不迟,我怕他们急用,还是赶紧骑着三轮车给他送去了。” 蒋召伟说,从那以后,这家医院认准了他,所有的中药都是从他那里采购。
“我们的生意好,除了个人的勤奋,还得靠亳州的‘中华药都\’金字招牌,是这块招牌让我们这些药商富起来了。”药商赵奇见说,大家必须诚信经营,保护好这块招牌,这是保证生意长久红火的根本。
作为传统的中华药都,亳州如今正打开国际视野,向着“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目标迈进。对于药商们来说,他们以后将有更多的机会和外商打交道。
“和外商打交道也很简单,他们做生意都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大家按照这个流程来就可以了。”修臻堂药业负责人修亚说,他曾经和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的外商做过生意,“我们只要老实做人、诚信经营,生意也好做”。当年,这位“70后”的亳州药商也是靠着“诚信”在青海、西藏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开拓出了一片天地。
“以前哪想到会和外国人做生意?没敢想。后来发现,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李明辉介绍,他曾经和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客商做过生意,合作也很愉快,“开始担心外语不行,无法跟人家沟通,后来发现有翻译,也没有我想的那么困难”。
李明辉还介绍,和外商做生意,也给药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设备上、技术上的,更是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新闻推荐
志愿者给贫困学生穿上新衣9月3日中午,市木兰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谯城区龙扬镇贫困学生李子豪家中,为他和妹妹送去...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