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陈岗的老奶奶蒸糖糕

合肥晚报 2018-09-05 01:00 大字

“呀,蒸糕!多少钱一个?”

“两块钱一个,五块钱仨。”

初秋的东陈岗南薰门桥附近,一位老奶奶正推着三轮卖蒸糖糕。小车尚未停稳,便有家长带着孩子围了来。

“好久没吃到了,全是儿时的回忆哦。”

一个安庆口音的年轻妈妈拉着七八岁的孩子说:“我记得小时候在青年路小学门口有摆过,上学放学经常吃,也不晓得什么时候就吃不到了。”

那位年轻妈妈回忆说,起初是五毛钱,后来涨到一块钱、一块五毛钱。儿时没多少零花钱,从口袋底费劲掏出来一张皱巴巴的纸币,换一枚小小的蒸糕,捧在手心。有时刚出炉很烫,在手掌颠簸两下。时间久远,但还隐隐记得吃到嘴里糯米和红豆的香味。

卖蒸糖糕的老奶奶姓葛,有七十岁了,十几年前从老家亳州来合肥,靠卖蒸糕为生。她自豪地说别人手艺是“瞟学”,自己是“祖传”,有两副上人留下的蒸糕模具为证。

当年在老家时喜欢往亳州城西学校多的地方跑,逢年过节往人气旺的花戏楼扎堆,跟着卖糖画、糖葫芦的老乡一起吆喝。

她和老伴在亳州做了几十年,到了2005年,老伴从单位退休,为了照顾小孙子,老两口到了合肥,住在东陈岗一带。手艺舍不得丢,也为减轻孩子负担,两个人接着卖蒸糕。

在葛奶奶看来,合肥东陈岗周边是个卖小吃的风水宝地,屯溪路小学、青年路小学、曙光路小学加上电大都在附近。下午3点趁孩子们放学过去,6点多卖完一两百个不成问题。

别看葛奶奶推着三轮卖,流动性大,十几年下来,他们也有自己的摆摊地图。往东不过徽州大道,西到金寨路,南止于太湖路,北到屯溪路。

这段日子在南薰门桥附近,三四点,青年路小学生这一拨结束,骑车到富广大厦楼下站牌。

晚高峰,从写字楼走出来的上班族带来一拨生意,差不多过了6点就要往省人大、玉兰公寓一带聚集,不远处还有中隐于市青年夜市,实践证明,很多文艺小清新还是很喜欢“蒸糕”这款古早味的。

周末例外,摊子会在长江饭店对面的新华巷定点,借着新华书店的人气,分分钟就能被围得水泄不通。

陈设简单,三轮车上摆一个小炉子,炉子上坐一个单孔蒸汽炉,一缕一缕的热气不时从孔里喷出来。

红帽子,蓝围裙。阿婆很灵巧,做糕只在方寸间,一个木头盒下面是馅料和米粉。木模不多,两个接替,速度很快,一分钟两个。

模子茶碗大小,上宽下窄,一只手刚好握住。添半盏粉,填入桂花芝麻红糖,再用米粉垫满、刮平,蒸之前在粉面撒一层芝麻红糖,着数颗赤豆,待香气四溢便可出模。

这蒸糕的模具,大江南北叫法不同,北京人叫它“甑儿”,一般是木制圆筒状,有梅花或菊花等花瓣状深槽。

在美食家邓云乡《甑儿糕》文中有细描:“底部有块小屉,细的一头,好比一个笔筒,中空,可以冒蒸气。担子一头有炉灶、小蒸锅,锅口木盖很严。中间一圆孔,把甑的小头插入孔中,甑中生糕,两三分钟便蒸熟,用筷子从小头一捅小屉,便把热腾腾的糕推了出来,围着的小孩便争着买了。”

不过葛奶奶的蒸糖糕不用筷子,甑儿盖上自带一个不锈钢圆管,糕模熟透提起,新的甑儿替上,掩上木盖后用盖上的管一顶,鲜香的糕就出来了。

蒸糕四季皆宜,冬日尤其出色。一可焐手,二可解馋。纯素粉,无油荤,过去是糯米和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淘干净,浸泡一天一夜后晾干,屋后寻石臼,在石臼里杵成粉,再细细筛几遍,成细沙,所谓“擦糕粉”。

现在根据大众需求,做糕的原料换成了高粱、玉米和荞麦。味道香甜,桂花赤豆皆甜蜜,大人小孩都爱吃。也有爱惜身材的女士,偶尔会特意交代不要糖或少糖。

有些食物,是连接过去的信物。只看一眼,便心潮澎湃。一口蒸糖糕,可载你我回到那个可以随时撒娇,扯着爸妈衣袖买蒸糖糕的少年。

余海 柳丝

新闻推荐

亳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开展单位清查工作的公告

关于开展单位清查工作的公告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