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共建 打造亳州新兴增长极 □本报记者 刘景侠 文/图
中联重科农机装车中联重科亳州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正在调试农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里的邻里中心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科技孵化楼
强筋壮骨 现代雏形显现
亳州,曹操故里,华佗故乡,中华药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新兴能源城”、“现代中药城”,“长寿之乡”,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
芜湖,皖江明珠,创新之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
201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南北结对合作的发展战略,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因此在亳州成立,从此,亳州、芜湖不再遥遥相望,她们跨过长江、淮河,携手前行。
2012年1月,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合作共建再添如椽之笔。五年过去了,如今在亳州市区的南部,一个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起步区8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犹如一艘巨舰蓄势待发、扬帆起航。
从省道307线高速入口驶出,往西有一条双向八车道的柏油路面,整洁的路面两侧红的花、绿的树交相辉映,笔直地往西延伸,这条路的名字叫亳芜大道,是通往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的交通要道。
沿亳芜大道向前行驶便是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园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车辆来来往往,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股股奔涌的发展热流扑面而来。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平坦宽阔,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栋栋企业高楼整齐划一,建设如火如荼,发展景象令人振奋。这里,已逐渐成为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
在五年时间里,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大了,变美了,这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发出的感叹。这里变化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居住环境、便利的出行道路、完善的生活设施,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风貌。如今,无论是在这里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个人的言谈里都充满着自豪。
“以前刚来这里的时候,是一片荒芜,到这里连车都打不到。”“刚来这里工作时,一下点雨到处都是泥水,每次来的时候都得穿胶鞋。”走访中,在园区企业工作的人纷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
对于园区来说,路是园区的筋骨,只有强筋壮骨、舒筋活络,才能让园区更具发展活力。
五年来,园区起步区三横六纵26公里主干支次路网已全部建成,在强筋壮骨的同时,园区还按照“‘四化\’同步、独立运行、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目标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如今起步区内,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综合孵化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3.7万平方米人才公寓、5万平方米邻里中心已建成启用。亳芜国际会展中心27层主楼和11层酒店、垃圾中转站、公交首末站、特战勤保障站、公安派出所即将投入使用。110KV变电站已投入运营,35KV专线已竣工。园区已经具备了规划全覆盖、起步区及铁路以西征迁全完成、土地全报批、基础设施全建设,道路四通八达,绿化亮化完备,各项配套齐全,现代雏形显现。
产业主导 喜引凤凰来栖
栽好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栖。
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园区紧紧围绕“食品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强力招商,中联重科就是首选落户的装备制造企业。
中联重科亳州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奇瑞重工,如今是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业务布局中原市场的重要目标战略生产基地,主营业务为牧草机械、玉米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及农业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该项目占地面积229亩,总投资5亿元,于2014年底竣工投产,员工2000人,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作为从芜湖来到亳州的首批企业代表,它是两地友好结盟的象征,同时也最能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巨变。现任公司综合管理科行政总监的王德江曾是亳州公司的筹建者之一,至今他都清楚地记得五年前这片土地的样貌。
“那时候来选地,这里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人居住,都是空旷的农田,从市区打车到这里来,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说不清要去哪儿,来到这附近寻找厂址时只能以数地块的方式确定自家厂址在哪个位置。”王德江说,厂区建好后他曾经调往外地工作两年,后来再返回亳州时,首先是道路两旁的绿化让他眼前一亮,再接着便是一个个企业相继入驻,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以往偏远的荒芜之地如今已经成了极具特色的都市生活圈。
大型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其他企业相继入驻园区。此后,民生医药、长白山制药、名特优食品、东昕食品等一批知名药企和食品企业顺利入驻;海创建材、润明光电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亚夏汽车文化广场、中国物流园区、圆通速递皖北区域中心、皖新供应链等一批知名现代服务业项目纷纷落户;易得人力资源、天源迪科、和君纵达等3家服务外包企业正在进驻,其中天源迪科已开展运营。园区产品已远销国内外,正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注重“造血” 激活内生动力
面对异常激烈的区域竞争,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是如何引得来项目,留得住客商的?答案就是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园区一班人就是要全力以赴打造优良的企业投资环境,全心全意为项目服务,真心实意为客商着想。大家认为,园区如同一个人,那么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就是人的两条腿,既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更要有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园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在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来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
因为看重园区的良好投资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主动上门寻找商机、寻求合作,目前起步区的地块已基本用完,项目已基本填满。
而园区初建时,和许多新建园区一样,这里缺资金、缺项目,但最缺的还是先进的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和理念。
在合作共建园区的过程中,芜湖“走出去”的方式不仅仅是资金支持、项目合作,更重要的是输出先进经验和理念,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的充分转移,不断增强园区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园区永续发展。
园区开发建设,关键靠人才。从2013年开始,芜湖市从县区和市直部门先后抽调20多名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远赴亳州,与当地干部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园区管理团队。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这些干部将园区开发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移植到了亳芜现代产业园区。
园区招商局副局长秦琳是首批从芜湖选派到亳州任职的干部,从园区筹建到选址、搬迁,再到发展壮大,她都是亲历者。“我是土生土长的芜湖人,以前没有来过亳州,几年前刚来到这里时,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干燥。园区筹建时两地领导干部在一起商讨,最终果断选定地址,然后便一起规划建设,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要穿着雨鞋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你看现在变化多大,路好了,人多了,企业多了,楼房也多了,产城一体的特征已经显现。”秦琳高兴地告诉记者,园区初建时,他们外出招商,很多企业因为对亳州不了解,对于入驻园区顾虑重重,后来局面慢慢打开,随着亳州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甚至主动要来这里投资兴业,这让她倍感自豪。
南北携手 共筑崛起新城
五年来的开发建设历程,不难发现,来自芜湖的先进发展理念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根,对于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当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时是播下一粒种子的话,那么,五年后,快速发展的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已是小树初长成。当前,园区正在成为亳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统计,2016年园区实现财政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新签约招商项目38个,协议总投资169.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大项目、利用外资三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截至2017年8月底,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78亿元。
今年1—8月份,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增长31.3%,其中工业投资17.5亿元、增长96.6%;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16.1%。共培育“五上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限额以上商业企业3家;今年1—8月份,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0.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
2012年以来,园区共签约项目126个、总投资460.06亿元,其中1—10亿元项目8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现已投产运营企业50家。2016年,园区纳入省市重点调度推进项目共40个,其中续建项目14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28%)。2017年,园区共列入市重点项目34个,其中续建项目10个、计划开工项目24个;截至8月底,已开工的3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增长31.3%。
为支持园区全力开展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市委、市政府给予重视程度最高、协调力度最大、政策制定最优的指导思想,全力打造能够集聚10万人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截至目前,已签约落户企业10家(如,天源迪科、吴卓资产、鼎众金融等)、坐席达7100个。
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亳州、芜湖两市的共同努力下,亳芜人用更加务实的姿态迈出快速发展的步伐,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一座充满活力的魅力新城正在皖北大地崛起。
新闻推荐
10月13日,团市委在谯城区风华桐乡路小学举行“红领巾献礼十九大亳州市纪念少先队建队68周年入队仪式”活动,350名新队员佩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建队日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对少先队基础知识的学习,...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