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稀有剧种 守护精神家园 亳籍大学生暑期调研“非遗”二夹弦
陈真(中)带领调研组成员来到亳州梆剧团采访剧团演员
大学生到亳州梆剧团调研
这个暑期,对于陈真、王雨婷和姜婷婷三位亳州籍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他们的课外实践创新项目《亳州二夹弦的研究》获得了学校立项和资金支持,他们将利用这个暑期在家乡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并写成论文、录制经典曲目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目前,他们的调研已有了初步成果,他们表示希望他们的努力能为二夹弦和家乡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近日,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暑期课外实践调研组来到亳州梆剧团,开展有关二夹弦的调研活动。“书房门前一呀一枝梅,树上的百鸟对啊打对。喜鹊枝头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亳州梆剧团内传出清新优美的二夹弦经典曲目《十八里相送》。调研组的同学们用手机进行录音录像,并就一些问题采访了部分演员。
调研组有四位学生,其中陈真、王雨婷、姜婷婷三位是亳州人,另外还有一位阜阳人叫马巧凤,之前从未接触过二夹弦,却对戏曲情有独钟的马巧凤,在看了二夹弦的图片、听了二夹弦的曲调后,对二夹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加入亳州二夹弦调研组,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二夹弦的演员们对前来调研的学生非常热情,向他们详细介绍二夹弦的唱腔,伴奏乐器,并着重讲解了二夹弦的灵魂--四胡(又称四弦)。
二夹弦项目研究获学校立项
项目负责人陈真说,上学期,淮南师范学院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当老师讲到安徽地方音乐时,提起了二夹弦。老师知道他是亳州人,就让他站起来为班里的同学们唱上一段。陈真说,起初他并不会唱二夹弦。
“作为一名亳州人,又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竟不会唱家乡的二夹弦,当时觉得非常尴尬。”陈真说,正是如此,他有了了解有关二夹弦相关知识的想法,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调研,让更多人了解二夹弦。
陈真将《亳州二夹弦的研究》选题报到了学校,并获得了学校2017年度“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立项项目与资金支持。
暑期为二夹弦研究贡献力量
采访演员结束之后,剧团的工作人员又带着调研组来到会议室,展示文化部颁发给二夹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牌,还向同学们赠送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安徽二夹弦》。
这个暑期,四位学生根据调研的情况将写出几篇论文,目前他们已完成了一篇,且被市委政研室《新亳州》杂志留用,除此之外还录制了三首曲子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接下来,他们还将利用更多时间查资料,进行田野采风和调查问卷。
“二夹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我们亳州地区发展得比较好。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二夹弦的论文比较稀少,且主要停留在发展历史、现状以及艺术成就等领域。”陈真说,回到学校之后,他将和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之下,重点研究二夹弦的音乐风格,希望能为二夹弦和家乡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 曾莹莹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这里有竹林深处的宁静,这里有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以及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家土菜……8月20日上午,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董志安经营的“农家小院”农家乐特色餐饮正式开业,这是亳州市首个扶贫“农家小...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