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庄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中国·亳州老庄思想与协调发展学术论坛部分专家学者观点要点

亳州新报 2017-08-21 09:44 大字

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中国道家的思想中,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认为,大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核心信条,亦为现代生态科学揭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事实。

李远国说,从老子开始,道家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指创造宇宙的动力,或宇宙的本身,它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

“自然,永远是人类的导师。”李远国认为,从老子的“衣养万物”而不居功,到庄子的“齐同万物”而与天为徒,始终强调的都是追求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道家学说强调要珍爱和合理利用自然界万物,汲取大自然的美妙智慧。这种重视生态、亲和自然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亦为近现代西方许多思想家所重视。

(记者 陈璐)

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良:

汲取智慧建设生态社会

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王国良认为,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来看待大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独特价值。

王国良认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自然。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从容无为,则万物炊累焉”,“无为”就是要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因势利导。

王国良提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时,要以道家提出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然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汲取其合理因素。要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使自然得到符合其规律的发展,使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使大自然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本质同源同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  (记者 陈璐)

亳州学院教授魏宏灿:

老子的生态智慧具有现实意义

亳州学院教授魏宏灿认为,《老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比较象征地论述天人关系最早的著作之一,其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万物一体。这种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自然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这样精辟见解对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其“知常、知和、知止、知足”揭示出老子的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平衡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魏宏灿说, 既然“道”和由它产生的天地万物,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都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之中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那么,按法自然的观念,人应当“返本复初”或“返璞归真”即“复归于道”,就是说,要回归到没有人力强加妄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唯如此,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人们逐步去掉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在魏宏灿看来,老子思想的灵魂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还以各种不同方式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有效地启示我们调试文化建设中自我身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其警世醒世功能。促进现代人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淡化对功利的迫切追求,而且认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回归自然”过程中做到“知常”、“知和”、“知止”、“知足”,为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记者 蒋海涛)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

老庄思想对人性充满尊重与关怀

“在老庄的思想体系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提出,对人性的关注和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其本身也必然带有自然之性。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主张人应当诉诸内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而不能压制和扭曲人性。

王伟凯认为,作为道家文化的核心与起源,老庄文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人性文化的影响极为巨大。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人性能够帮我们了解人的本质乃至人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人性更是对人这一自然物起着关键的制约性作用。

王伟凯认为,道家文化强调人性的真与美,尤其是真。他们对人性的求真追求,是其人性哲学的原点所在。(记者 陈璐)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姜守诚:

传承养生文化 发展健康产业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姜守诚长期从事老庄思想研究,尤其对道家思想与养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亳州作为老庄故里,应该充分挖掘和继承道家思想中的养生文化,为中医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姜守诚认为,《庄子》一书始终贯穿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主题内容,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个体生命的强烈关爱。究其实质,养生学其实包含着三个层次内容:保命、保身、养身。《庄子》吸收和融摄了一些古老的仿生功法,并加以改造和创新,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家养生术。

姜守诚说,远古时代,人们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比较强烈的模仿意识,而且这种模仿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人体养生学领域。譬如说,某些具体的操作功法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角度都体现出明显的模仿痕迹。这种模仿主要是指对一些寿命比较长的动物,如龟、鹤、鹿等的动作行为方面的仿效,《庄子》一书对这些现象有过描述和刻画。亳州的华佗五禽戏就是根据中医原理,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养生术,要传承好这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

“把老庄道家思想文化中有关养生、生命、强身健体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进一步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创新。” 姜守诚建议,同时,结合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把道家思想中的食疗、养生文化发扬光大,走大健康产业之路。  (记者 汝平)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名成:

“怨”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名成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继承者和集大成者,甚至把“怨”当作是一个核心范畴来看待。老子把“怨”的消解视作是天下太平的重要方面,也把它视作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内在要求。老子解怨,主要寄托于国家统治者的素养和行为,寄托于天下百姓道德素养的提高。尽管老子解怨的思想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对当下还处在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刘名成说,“怨”属于伦理学范畴,表达的是一方同另一方之间的情感或情绪,这种情感或情绪浅表层次表达的是不满意,深层次表达的是一种恨。“怨”,实质上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老子》中,这种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官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国与国之间的敌我矛盾。

在老子解“怨”思想的当代启示方面,刘名成认为,第一,加强治理者的道德修养;第二,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三,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一切行政行为都应当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四,培育良好民风,良好民风培育起来之后,滋生民怨的土壤也就消失了,没有了民怨,和谐社会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

(记者 蒋海涛)

新闻推荐

亳州市集中派驻522名党建工作指导员

本报讯目前,亳州市集中派驻第三批共522名人员担任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8月20日前,党建工作指导员将正式开展工作。据了解,亳州市采取一人多企(社会组织)的方式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每名...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