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专家探析中国隐逸文化中道的内涵
论坛现场
本报讯 “我且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我与诸位共同探讨一下中国隐逸文化中道的内涵。”8月16日晚,《道乡说道》论坛第二十期开讲,市政协委员蒋建峰在论坛上开场说。
亳州是道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先后诞生了老子、庄子、陈抟等道学家,道文化底蕴深厚,道德中宫即为纪念老子的宫观。当晚,蒋建峰将中国的道文化和隐逸文化结合起来,畅谈二者其中的文化联系。
“啥是隐逸呢?隐是隐藏的隐,逸是逃逸的逸。隐逸逐渐归结为社会中一些人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隐士)与心态(准隐士)”蒋建峰说,隐逸文化孕育于先秦至两汉,成型于魏晋六朝,烂熟于宋元明之际,浸润历世,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甚至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仍可看到征兆,如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中包含着浓郁的羡隐避世意境。
道文化自不必多说,它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贯穿于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发展进程。蒋建峰说:“入为儒,出为道。儒道的互补、互参和互融,不但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且还构建了中国人人格心理中动与静、显与隐、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进取与澹定相对峙的基本格局。”
蒋建峰说,道文化和隐逸文化的结合是客观的、必然的。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看,道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与隐逸文化的形成始终是同向运行的,几乎都是孕育于先秦至两汉,在魏晋六朝无论是道家“玄言”,还是隐逸“士风”都形成了一个高峰。而且,我们所熟知的道学家许多都兼有“隐士”这个身份。同时,隐逸文化的艺术家思想中多少都会有道文化的内涵。譬如隐逸文化的文学大家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刘长卿、韦应物等无不以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的道家意境为审美境界。
那么,中国隐逸文化中有哪些道的内涵呢?按照蒋建峰的理解,隐逸文化中蕴藉着道的“四观”,即“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清净无为”的人生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价值观,“玄远空灵”的审美观。蒋建峰说,对道家伦理的吸收,使得中国隐逸文化具有了政治上讲究“无为”;物质上追求“去欲”;意识上纵情山水;审美上倡“玄远”的显著特点,从而区别于中西方其他文化类型。所以说,隐逸文化与道文化的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风中一鸟过,扶柳看江湖。红尘千万事,终了总归无。”最后,蒋建峰用一首诗结束了本期论坛。
(记者 魏军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1日,谯城区财政局牵头并组织召开全区扶贫资金拨付绩效评价工作专题会议,采取单位自查自纠、集中定时考核、绩效追责“三步评”举措,开展扶贫资金拨付进度“鞭打慢牛”的责任制绩效评价活...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