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卢洁:我与乡村小学一起蜕变

亳州新报 2017-08-04 09:26 大字

卢洁在功能室里为留守孩子辅导绘画

8月3日上午,谯城区大杨镇聂桥小学功能室里,卢洁老师正在为几位留守孩子辅导绘画课程。看着孩子们尽情挥舞手中的画笔、随心涂抹着七彩颜料,卢洁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聂桥小学曾被称为“麻雀小学”,狭窄的校园内除了几间破旧简陋的教室,再无其他。而近五年来,这所“麻雀小学”经过几次蜕变,最终变身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整洁的校园环境,平整的水泥路面,充满国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宽敞明亮的教室,水冲公厕……走进谯城区大杨镇聂桥小学,眼前出现的一幕幕景象,很难让人将之与以前那所破旧简陋的“麻雀小学”联系到一起。

“你看,咱这个新学校,操场、花园、凉亭,以及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各种功能室啥都有,每个教室都接上了班班通,配上了标准化桌椅,老师也每人配了一台电脑,我觉得一点不比城里的学校差!”在聂桥小学从教近20年的卢洁介绍起自己的学校很激动,当了半辈子的乡村教师,现在能在这么漂亮的新校区教书育人,她感到很满足。

卢洁是从大杨中心小学交流到聂桥小学任教的数学老师,同时兼职聂桥小学暑期功能室绘画教师。身为土生土长的大杨人,她见证了农村学校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以前的黑板是水泥刷上去再用油漆漆的,用了很多年,坑坑洼洼,粉笔经常断,一周要浪费好几盒粉笔。学生的桌椅板凳也是旧式木质双人位的,反复循环使用后,几经维修,残缺得不成样子。”卢洁说。

据悉,聂桥小学老校区占地仅有2亩地,仅有一排低矮的瓦房、6间教室,老师没有办公地点,只能在教室的一角拉一张办公桌。校园里没有绿化只有荒草,没有操场只有一小块被踩得发亮的土地,每到雨雪天气,地面打滑,泥泞不堪。

2006年,聂桥小学教室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危房,这才搬进新建成不久的新校区。即便是这样,仍旧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因为,面积虽然扩充到8亩地,但教室仍然紧张,各种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012至2015年,聂桥小学搭上“千所村小提升工程”的快车,学校新建了水冲式厕所,增建两排高瓦房,用于教师办公和功能室,并配齐了功能室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设备。同时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对校园进行了绿化和文化设计。这才有了如今脱胎换骨的聂桥小学。记者了解到,在大杨镇,每一所村小都在不同程度发生着变化,慢慢成了农村一处处漂亮的风景。

“学校变漂亮了,生源自然而然增加,我们老师的干劲也大了,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更多了。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出现后,我们老师也变成了‘学生\’,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利用新媒体搞好教学,怎样和年轻教师一同进步,这样才不至于浪费教学资源。”卢洁告诉记者,从入校至今,她一直在随着学校的成长而一同蜕变,如今已由一名普通任课教师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和领导班子成员。陆续考进来的年轻教师也和她一样,怀着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新闻推荐

身上有块胎记 女子寻找亲生父母

本报讯养母去世,养父病危,家庭的变故让31岁的女子马昭君更加感受到亲情的意义。昨日上午,马昭君致电本报,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唯一的线索就是自己后背上那块如巴掌大的胎记。马昭君的老家住在谯城...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