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名茨淮新河“老河工”再聚首

亳州晚报 2022-03-02 09:08 大字

茨淮新河开河“老英雄”合影留念

本报讯“老伙计,这么多年没见,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啊?”“身体不行了,跟挖河的时候没办法比了。”“看看咱现在挖的河,养活了多少人啊,值啦!”2月21日,在蒙城县立仓镇,一群平均年龄70岁左右的老人互相寒暄,有说有笑。当天,立仓镇政府邀请来了近200名茨淮新河“老河工”,为他们拍了一张集体照。

看着眼前的“老伙计”,“老河工”们心中百感交集,共同回忆着半个世纪前开挖茨淮新河的场面。1976年,立仓镇赤塘村孔东自然村的孔德强年仅2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参与了茨淮新河蒙城大兴段的开挖。

“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非常辛苦,所有的活全靠人工干。我们用锹挖土,用肩挑土,用推车运土,河坝上凸凹不平的路被轧平,平整的路再碾出深深的辙沟。”孔德强说,但大家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蒙城大兴段的茨淮新河挖好了。

听着孔德强的故事,其他老人也开始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自己负责哪个河段、负责什么工作、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讲述着过去艰苦的往事,对比现在的幸福生活,“老英雄”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笑声中满是幸福。

“老英雄”们的笑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也让大家深深地感触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当地流传着一句古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然而,从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入海,占用淮河河道长达661年,致使淮河水患频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淮河救灾及治理,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中央一声令下,百万群众聚集。1971年冬季,淮河北岸,人声鼎沸,亳州、阜阳、淮南、蚌埠等地百万群众在怀远县上桥镇集结,挖出了第一锹土,在艰苦的条件下,沿淮12个县出动200余万人次。

“我们立仓镇距离怀远很近,跑去得也比较快。”一位“老河工”回忆说,大家吃的是杂面馍,就的是萝卜细粉汤,喝的是泥塘子水,累得连大便都解不掉。由于当时劳动强度十分大,除了吃饭就是干活,这边放下碗,那边就干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2年的努力,一条全长134.2公里的人工河横空出世,像一条巨龙守卫着淮河平原。这条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茨淮新河,凝聚了亳州、阜阳、淮南、蚌埠等多地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淮河丰,天下足”。茨淮新河的开挖,再次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从此淮北平原千里涝地变成了万顷良田。尤其是茨淮新河两岸,实现了旱涝保收,成为国家大粮仓、重要商品粮基地。

亳州市河道保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爱芹告诉记者,茨淮新河开挖以来,在历史上多次减轻淮河洪灾,明显缓解了上游阜阳市、亳州市境内的泄洪压力。去年夏季的洪涝灾害,茨淮新河发挥了巨大作用,皖北基本上没有受到洪水影响。“茨淮新河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河段,目前每天向亳州市区供水12.6万吨。”孙爱芹说,今后还将向河南省的周口、商丘两市九县的上千万人口供水。

(记者李鹏通讯员王秀马文照文/图)

新闻推荐

蔬菜种植 上了墙

水灵灵的蔬菜,生长在水里、墙壁上、柱子上……日前,走进蒙城县兴农绿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各种生长方式的蔬菜瓜果让人大开...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