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兵捐献遗体,为何让人泪目?

亳州晚报 2022-01-14 09:19 大字

1月11日凌晨,亳州市蒙城县92岁的老战士王治华溘然长逝,根据老人遗愿,遗体捐给蚌埠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为国家的医学作出贡献(《亳州晚报》1月12日报道)。有人以“入土为安”,王治华却把自己安放在他人的心底,让自己成了土地。这样甘于奉献、胸怀家国的老人,怎能不让人心存感动且敬佩?

王治华老人曾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还参加过志愿军,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炮火的洗礼,在保家卫国的履历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老人去世了,他又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国家的医学研究事业,作出了“人生最后的奉献”,也让他光荣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捐献遗体彰显了一位老兵“移风易俗”的社会担当。对于遗体捐献,有些人比较忌讳,认为死后应该“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然而,很多遗体捐献者并不在意这种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他们捐献的身体器官可以让失明者重见光明,可以让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可以给灾难烧伤者的皮肤进行移植,可以让一个个苦难的家庭重获欢乐……相对于所谓的“入土为安”,他们更喜欢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王治华老人就是如此。

捐献遗体体现了一位老兵的“为他人抱薪”的无私奉献。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逝者的遗体捐献后,其器官移植将使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和延续。即使器官因老化等各种原因无法移植,还可以用于医学研究。王治华老人虽不是党员,但他从年轻时起,就用实际行动秉承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可以说,捐献遗体是这位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所作出的最后贡献。

捐赠遗体饱含着一位老兵浓浓的家国情怀。老人生前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时,曾反复表示感谢党和国家让他能够安享晚年,感恩如今幸福的生活。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也说不出很多的大道理,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是淳朴而真挚的,他想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作贡献,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也是由衷的。

年轻时,一腔热血保家卫国上战场;去世后,捐赠遗体支持医学进步。这样可爱、可亲、可敬的老人,既平凡又伟大,他用行动树立起一位奉献者的丰碑,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学习的榜样。(李锦文)

新闻推荐

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议案名称:《关于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议案》等9件(并案处理为1件)办理情况:近年来,亳州市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