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茨淮新河情 ◎郑智文

亳州晚报 2021-12-06 09:15 大字

[摘要]◎郑智文

父亲已近八十的人了,对一些往事多记不清了,但是,一提到挖茨淮新河的事,父亲就来了精神,而且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

那时候,父亲正年轻力壮,又是生产队长,挖河打渠自然少不了他。父亲说,1971年冬季他带着生产队的几个年轻人去了茨淮新河工地。锅碗瓢盆、铁锨、抓钩、条筐等工具,还有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装进两辆架车子厢里。那时通往县城的都是砂浆路,疙疙瘩瘩,坑洼不平,几个人拉着驾车子,哼着小曲就上路了。

到茨淮新河工地有300多华里,天不亮就出发,走累了就在路边停下来休息一会;饿了,就啃点馍;渴了,就到附近的村子里找水喝。晚上休息,就在路旁稍宽阔点的地上铺上席子,几个人挤在一块睡。

就这样,走了5天的路到了茨淮新河工地。父亲他们到达工地时,有的已经提前来到了。父亲说,到了工地,先在河堤上搭建工棚,把带来的几块木板铺在地上,晚上就睡在工棚木地板上。稍做休息,就开始上工地了。

大家分工干活,有的挖土,有的用板车把土拉到河堤上,因为板车少,多数用条筐抬土。放眼望去,整个河道人山人海。有的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有的哼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两人或几个人一组,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父亲说:“虽然那时候生活苦,吃得不好,穿的也不暖,但是,大家干劲十足”。因为谁也不想落后,这个大队和另一个大队比赛,看谁先完成任务,大家暗中较着劲。看谁起得早,睡得晚。冬季的天亮得晚,等到7点天亮时,有的已干了快两个钟头的活。父亲说,即使下着小雨,也不停工。有时为了赶工期,能干到半夜。冬天,土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大伙用锹砸,用钢钎凿,像蚂蚁搬家一样运土。几乎所有的人双手都磨出血泡,刚开始疼得钻心,过两天就不知道疼了,时间长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即使到了晚年,父亲手上的老茧依然在。用父亲的话说,这都是挖茨淮新河留下的纪念品。

为了挖茨淮新河,真是了无牵挂。俺大队有一村民,来时他媳妇快生小孩了。大队书记说,出来这么长时间了,你回家看看吧。这位村民说:“不挖好茨淮新河,我就不回家”。过春节大家都回去了,他留下来看工地。等到他回家时,孩子都出生几个月了。妻子也没埋怨他,善解人意的妻子说,都是为了国家建设,为了淮河两岸的人不再遭遇水灾,你也算有点“大禹治水”的精神。也有的家中父母病逝了,都没来得及赶回去。这样例子举不胜举,总之,大家一心想着把茨淮新河挖好,世世代代造福淮河儿女。

今年夏季,父亲突然说:“他想去茨淮新河看看”。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我开车带着父亲去了茨淮新河蒙城段。

夏季的茨淮新河,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水面波光粼粼。望着茨淮新河,父亲感慨颇多。父亲说:那时河两岸的村庄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如今,耸立着一座座小楼房,而且环境优美,想不到变化这么大!

随后,我们来到了立仓镇薛庙村,一座茨淮新河纪念馆矗立着。走近纪念馆,看到墙上的图片,都是当年挖河的场景。父亲久久地看着一张张照片,不忍离去。我问父亲,这是当时真实的场景吗?父亲说:“千真万确啊!”父亲指着图片一一讲解着。不用讲解员解说,父亲就是最好的解说员,因为这里边就有他和他的乡亲。这是他年轻时洒过汗水的地方,这是他和百万民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伟大工程。难怪父亲平时总是说:“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想想挖茨淮新河,有啥困难克服不了”。这是挖茨淮新河给父亲留下了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蒙城县推行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革

本报讯初冬的皖北寒意渐浓,在蒙城县吕望水厂建设现场,厂区工艺管道正在安装铺设,这也是水厂项目的扫尾工程。水厂建设的同时...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