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王曾在这里会盟诸侯

亳州晚报 2021-11-19 09:22 大字

清秀隽丽的北冡山古色古香的汤王亭

蒙城县坛城镇坛城社区曾经是一座古城,有着3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坛城历史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蒙城古老文明的摇篮;坛城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有着丰盛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有古城墙、北冡山、仙人桥、量沙台等12处旅游景点。坛城社区于2021年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千载政治文化中心

坛城有座山,上古名景山,后改北冡山。夏朝末,商族从黄河北迁到这里,首领成汤,曾在景山上与东方诸侯会盟,是汤的初都。汤王迁都后,于此地建诸侯国——冡国,此即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冡故城有三道城墙,称外城、中城、内城,今中城墙仍高于地平面5米余,周长4公里余,现在仍留有内城墙的痕迹。

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后为宋国的蒙邑,《竹书纪年》记为“北冡”。到了战国时,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初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到了唐朝初期,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山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址从坛城迁到今蒙城,沿称至今。所以,坛城是蒙城的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

北冡山位于城镇西北部,海拔54.4米,清秀隽丽,山势雄伟,北冡故城因山而来,山上原有太山奶奶庙(也称上寺),山下有天王寺(也称下寺),上下寺之间有仙人桥,山西有量沙台、凤凰台、黑龙潭,山东有饮马泉、卧龙岗等坛城八景。

站在山顶,俯瞰全城,坛城八景尽收眼底,放眼远眺,向南可见蒙城的万佛塔,西南可望见母集镇的白果树,小涧镇的双锁山、尖山更是近在咫尺,西北可以看到涡阳县的石弓山。

檀道济与“唱筹量沙”

从山桑县改名叫坛城,其中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话说南北朝时期,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南朝宋皇帝刘义隆即派大将檀道济率军征伐北魏。檀道济与魏军激战于寿张(今山东东平县境内),历经数战,击败魏军,收复寿张。因战线太长,军中粮草消耗殆尽,檀道济决定率兵南退。

当时有一投降的士兵向魏将报告了檀道济因缺乏粮草而退兵的秘密。魏军得知此消息后,即刻全力追击檀道济率领的宋军,并把退到山桑城(今坛城)的宋军团团围住,伺机一举歼灭。足智多谋的檀道济心生一计:让1000多名士兵,在北冢山西南角筑土台,用沙子伪装成粮袋,以斛量沙,并高声喊唱着筹码,来来往往,迷惑魏军;又让士兵用芦席囤起许多沙子伪装成“粮囤”。

檀道济和士兵们装作无事的样子,乘车在城中巡视。魏军探马看见城中粮囤林立,听到宋兵唱筹量沙声不断,立即向魏军汇报,魏将虽不怀疑降兵口供有诈,但也深知檀道济有勇有谋,故不敢贸然攻城,后又惧宋援兵支援,便将围城之兵北退,山桑城解围。“唱筹量沙,智退魏兵”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战例。人们为了纪念檀道济,便把山桑城改为“檀公城”,后改为“檀城”,再后来写成“坛城”。同时,把位于北冡山西南角的唱筹量沙的高地称为“量沙台”。

中国“商朝第一城”

近年来,坛城镇对境内的古文物、古遗址、古墓葬群等进行了材料搜集整理,建成“北冡文史馆”。北冡文史馆由前言、蒙城溯源、山水逸韵、贤达流芳、峥嵘岁月、古迹映辉、古风飘香和薪火相传八个部分组成,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五贤八景四遗存”为主线构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展览等方式向大家介绍北冡古城(坛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冡文史馆的建成旨在让更多的蒙城人知道:坛城是蒙城的根之所在,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北冡文化、传承优良传统、思索继往开来的、更好地建设家园的窗口。

198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省市政协、省市文物局、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多次来坛城考查,给予“北冡故城”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我国商朝的古城址,有挖掘和研究价值。2019年3月,檀公城遗址被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根据挖掘出的文物可追溯到东周、汉时期。研究人员认为,蒙城县尉迟寺遗址是中国原始第一村,“北冡故城”坛城,应该是中国商朝第一城。打造蒙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蒙城旅游业,坛城或将成为未来蒙城经济文化发展的亮点。

(赵春晓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救轻生女子时一同坠楼 24岁消防员不幸牺牲 陈建军曾参与灭火救援1300余次,疏散营救群众百余人,被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陈建军,安徽淮南人,1997年7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2014年9月参加工作,生前为亳州市蒙城县消防救援大队齐山路消防救援站战斗员,三...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