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里救治数百名解放军伤员

亳州晚报 2021-10-18 09:03 大字

大孟庄后方野战医院旧址

在淮海战役中,蒙城县坛城镇张集村大孟庄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救治了五百多名解放军伤员,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小村庄里故事多

秋高气爽,漫步在这个小村庄里,不经意间看到的一座老房子就可能有着一段红色故事。

“这是我二奶奶家的房子,这里曾经救治了不少解放军伤员。”72岁的村民孟庆信自豪地说。

孟庆信告诉记者,淮海战役时,大孟庄是后方野战医院所在地,很多伤员被送到这里救治。由于伤员太多,只得分散在不同的村民家中,孟庆信的二奶奶家就是其中一户,“有一个叫杨从峰(音)的伤员,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二奶奶生前告诉孟庆信。

杨从峰家在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化庄乡杨庄,淮海战役中受伤。杨从峰的外甥认为舅舅已经去世,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家人非常悲恸。然而事实却是,杨从峰只是腿部受伤,伤势不重,而且被及时送到孟庆信二奶奶家进行救治。杨从峰伤情稳定后,孟庆信的大叔和三叔用独轮车将杨从峰送回了家。家人看到杨从峰时,欣喜若狂,不敢相信他还活着。为了感谢孟庆信家人的照顾,杨从峰家人蒸了一锅馒头给孟庆信的大叔、三叔路上吃,而且还在馒头里放了两块银元表示感谢。

如今,孟二奶奶的房子已经进行了翻建,老房子变成了平房。在大孟庄,像这样饱含着军民鱼水情的普通民居还有不少。

全民支持建医院

据文史资料《红色蒙城》记载,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围困在双堆集,展开了著名的双堆集战斗。华野二纵在距主战场40多里远的大孟庄设立了后方野战医院,并在大孟庄东北十里的许疃集(今蒙城县许疃镇)设立了后方中转医院,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进行初步包扎和治疗。

1948年12月初,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前敌医院的医务人员和行政人员五六十人,以及一支运输医药与医疗器械的胶东民工闻令而动,披着满身雪花,啃着冰冷的硬馍,一路急行军从山东赶到了大孟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迎接。

大孟庄的群众吃尽了国民党军队的苦。就在十天前,大孟庄还住着国民党军,很多家的房屋和锅灶用具都被使用过,离开时一片狼藉。老百姓咬牙切齿,只盼着解放军早一点把他们消灭掉。一听说解放军要在大孟庄设立后方医院,村民很快就腾出35间房屋,并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捐出4000多斤麦草、2500多斤秫秸。

大孟庄野战医院有30多名军医和卫生员,还有20多名行政人员和警卫战士。卫生员都是20多岁的女同志,红十字包里装有绷带、救急水、阿司匹林、碘酒、酒精棉球、木夹板等物品。她们一住进大孟庄,便忙活开了,布置手术室、手术台、医疗器械室、药品储藏室、伤员休养室、后勤保障室、警卫室、行政办公室……不到半天工夫,就做好了野战医院的准备工作。

救治五百多伤员

很快,大孟庄野战医院便开始接收从许疃中转医院转来的伤员。据文史资料《红色蒙城》记载,随着前线战事越来越激烈,送来的伤员也越来越多,最多时接收的伤员达到五六百人。医务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做着各类创伤手术,往往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实在饿得不行才轮流下手术台吃个窝窝头或喝上几口稀饭,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当时条件艰苦,药品紧缺,加上伤员伤势过重等原因,需截肢的伤员不得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大孟庄群众看到这些医务人员整天忙碌劳累,村里的妇女就主动组织起来,为医务人员当帮手,给伤员端饭送水,有的重伤员不能自理,她们就帮医务人员给伤员喂饭,帮助卫生员洗衣服和绷带,晾晒衣被,尽量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又开始准备渡江战役。因还有200多名重伤员在养伤,大孟庄医院作为留守医院未随军撤走。在这段时间内,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边坚持给伤病员治疗,一边为地方群众开展义诊服务,受到村民欢迎。

在大孟庄后方野战医院,民拥军,军爱民,军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周伟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汽车装上“千里眼” 事故车辆早发现

王昊东和他的“汽车二次碰撞事故预警装置”“汽车二次碰撞事故预警装置”本报讯在众多交通事故中,有些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