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牺牲的游击队“百变侦察员” 罗会廉:

亳州晚报 2021-04-23 08:19 大字

[摘要]罗会廉:

重新修葺的新四军师部蔡永聚祭拜罗会廉

智勇双全立奇功

蒙城县小涧镇王楼村是新四军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临时驻地就曾设在这里。王楼村还是抗日英雄罗会廉的安葬地,村里至今仍流传着很多罗会廉敌后侦察获取情报的故事。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和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

罗会廉家在贵州省普安县,家境殷实。从小就聪明好学的他,于1934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影响和启迪,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家存亡关头,罗会廉毅然抛弃优厚的生活和安逸的工作环境,只身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新四军一一五师随营学校学习谍报和情报业务。

经延安方面介绍,罗会廉到彭雪枫领导的豫皖苏抗日游击区中心新四军游击支队,任新四军游击队六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罗会廉担任侦察科长。罗会廉时而化装成商人,时而化装成农民,时而乔扮为敌人,深入虎穴,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为我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减少兵员损失提供了大量情报。

1944年12月3日,罗会廉带领6名侦察员受命到萧县执行任务,当晚住在永涡县石弓集南高楼庄,被伪保长获知后告密,驻在临涣集的日军一个大队及伪军共300余人,于拂晓前包围了高楼庄。罗会廉销毁携带的军事机密后率众突围,但未成功,最终英勇牺牲,时年仅31岁。

革命英雄永缅怀

记者在王楼村寻访时,遇到了96岁的退休教师蔡永聚,“罗科长的墓是我设计的,37米宽70米长。墓碑题词也是我写的,每年我都会来给罗科长扫墓,描绘墓碑上的字。”蔡永聚动情地说,当年他只有十几岁,经常跟在罗会廉后面跑。

蔡永聚说,罗会廉烈士墓两边是聂书汉和窦广长烈士。他们牺牲后,高楼庄民众把罗会廉和聂书汉、窦广长的遗体抬送回来。师部买来棺木将他们隆重入殓,全师将士和闻讯而来的当地百姓为英雄送别,棺木由战友和当地小学师生肩扛手抬送往墓地。掩埋英雄后,步枪、机枪一齐向着西北方向鸣放,以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1946年秋,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内战准备,当地游击队被迫西撤,王楼庄又被敌人占领,国民党反动县政府推倒墓碑和凉亭,拆毁围墙,将一座备受人民群众敬仰的烈士陵园毁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蒙城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罗会廉烈士墓,烈士英魂得以安息。

1998年,罗会廉的爱人许璞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合葬在罗会廉烈士墓里。今年4月3日,罗会廉的儿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淮北)会长罗承廉专程从上海来到蒙城拜祭父母。

烈士墓前风景好

4月6日,记者来到罗会廉烈士墓前,只见高大成排的松柏围着石碑和烈士墓挺立,四周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有村民从旁边静静地走过,脸上满是对英雄的敬意。新修的砖漫路、凉亭、整齐的绿化……焕然一新的环境让人平添了几分感动。

“之前罗会廉烈士墓是开放的,围墙是今年刚刚建成的,这样更能保护好烈士墓了。”“看护人”张侠介绍说,烈士墓四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前的池塘重新进行了疏浚,通往新四军师部旧址的道路种植了绿化带,师部旧址也进行了翻新。

环境改变了,村民的幸福感提升了。73岁的村民王梦安之前跟着儿子住,今年他又搬回了距离罗会廉烈士墓仅几十米远的老房子,“没想到烈士墓附近环境能变得这么好,住在这里就像是住在公园里,幸福的很。”

“今天的生活真幸福”,这是记者在罗会廉烈士墓前听到最多的话语。一位老奶奶教育孩子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是像罗会廉这样的烈士们奋斗得来的,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好。在王楼村,几乎每位村民都能说出罗会廉的事迹,又把这些故事传递给后人。(陆建军魏冉记者李鹏实习生李玉文/图)

新闻推荐

抢农时 忙农事

眼下,亳州市乡村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民抢抓农时、天气及当前土壤墒情较好等有利时机,迅速掀起土地耕整、播种和移栽秧...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