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生“黄金” 万亩水乡俏家园

亳州晚报 2021-01-11 08:40 大字

正在建设的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村民正在包装玻璃杯李素侠在采摘西兰花

七千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能人返乡建厂带动就业、一万多亩湿地公园环绕村庄……走进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处处散发着朝气蓬勃的生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脚步越来越快,美丽乡村的愿景变得清晰可见。

土地“转”出新活力

冬至日,正在采摘西兰花的李素侠格外努力。2014年,李素侠将自家的十几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后,成了一名专职的“农民工”,只要合作社有活她就干,每天工资55元,“在家门口打工,还能照顾家里,两头都不耽误。”

李素侠的老伴患有心梗,不能干重活,儿子一家又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因此照顾老伴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李素侠笑着说,自己身体硬朗,合作社的农活不累,每年靠给合作社打工能挣好几千块钱,够他们老两口生活的。

在土桥村,像李素侠这样的村民不是少数。2014年土桥村在全县率先完成“一户一块田”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后,又成立了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全村7260亩土地一次性全部流转,每亩土地年租金不少于800元。土地流转后,村民就成了自由劳动力,既可以为合作社打工,又可以外出务工,既收租金又拿工资。

土地流转完成以后,土桥村申请到了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资金1500万元已经投入到土桥合作社,7260亩耕地将得到全面治理,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为土桥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土桥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村两委委员王帅介绍说,土桥村已经与安徽精益诚食品公司签订1000多亩的蔬菜种植订单,向长三角地区供应西兰花、油菜薹子等高品质蔬菜。其余的6000多亩土地种植了强筋小麦品种,也是订单农业,价格高收益有保障。

返乡建厂促就业

鹿毛卫是土桥村的一名村民,常年在外地打工,事业已经步入正轨,有了自己的工厂。于是村里联系鹿毛卫,希望他能返乡创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为了解决生产车间问题,土桥村将合作社用来放置农业机械的钢结构厂房,转给鹿毛卫使用。

2019年,鹿毛卫在土桥村创办的亳州市名仕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产品供不应求。公司现场负责人说,最近车间一直是满负荷生产,24小时三班倒,但依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村民于侠负责为玻璃杯装壳,几秒钟就能完成一个,每天能加工几千个,一天下来,工资有上百元。于侠的爱人在外地打工,她的主要任务是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如果时间充裕就到名仕玻璃公司打工,解决了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之一。土桥村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利用春节假期,积极开展“土桥老乡请您回家”座谈会,邀请本村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借助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在外积累的经验,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政策支持。

能人返乡创业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为土桥村带来了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土桥村引进“辉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贫困户6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5人次;2020年初,引进“亳州健源医用科技有限公司”,发包出租旧村小学,带动用工人数20人次;2020年8月,引进“安徽利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村集体与该公司分别占股49%与51%,带动用工10人,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年增加近100万元。

新家建在公园旁

走在土桥村,笔直的沥青路向前延伸,路两旁的绿化树和口袋公园点缀着村庄,白墙灰瓦的居民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在村民邓梦婷家里,热水器、液化气、洗衣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两年前,邓梦婷的生活条件还是另一番景象。她老家在煤矿塌陷区,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没有下水道,进出村子的道路崎岖不平。2018年底,邓梦婷一家终于搬进了新村,有了现在的生活。

与土桥新村一路之隔的是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300多公顷。依托北淝河湿地公园,土桥新村打造出了具有水乡特色的居民住宅。未来,土桥村将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土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卢毅介绍说,2014年土桥村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有贫困户82户201人,目前已经全部脱贫,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土桥村将依托土地优势,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管理方式使合作社盈利、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壮大,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毕海峰记者李鹏文/图)

新闻推荐

公交车里的温暖 ◎邵健

早上步行去单位,看到10路公交车正停在站台上,关着车门却没走。走到前门口,公交司机重新打开了车门。我才意识到可能是自己追...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