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后,“大柱”打通了“二婶”的电话 蒙城一村民通过本报找到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东北房东

亳州晚报 2020-07-22 08:53 大字

[摘要]蒙城一村民通过本报找到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东北房东

李敬永近照

1986年,16岁的蒙城县马集镇农民李敬永(乳名“大柱”)去吉林省通化市当筑路工人,不久工头“跑路”,身无分文的李敬永被房东收留了四个多月,后辗转回到家乡。如今34年过去,李敬永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房东一家对他的帮助,委托本报为其寻人。

16岁出门打工

“能不能请你们帮个忙,找找我34年前在东北打工时的房东?”7月10日上午,本报热线(5603456)接到了蒙城县马集镇农民李敬永的电话。

李敬永是蒙城县马集镇坝湖村坝东组的一位农民,1986年春天,他跟随河南省永城县的一名包工头,去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当筑路工人,借住在该县驼腰岭镇仁义屯一户孙姓人家里。

工作没多久,工头“跑路”,住在孙家的工人们各寻门路,陆续离开。16岁的他身无分文、无依无靠,被房东孙贵禄、姜淑梅夫妇收留了下来。

之后,房东帮他找过帮人锄草之类的各种短工,最后一份工作是到隔壁县的窑场干活。然而,坏运气再次降临,一天,窑场主突然被公安机关抓走,李敬永又失去了工作。考虑到距离较远,李敬永没有再返回孙家,而是和河南永城的一位工友,登上了哈尔滨至济南的火车。“我们俩当时是逃票坐的火车,身上只带了几块钱,饭也舍不得吃。”就这样,辗转五六天,李敬永终于回到了家乡。

恩情念念不忘

回到家乡后,李敬永将房东家的地址和姓名记在了本子上,并且经常拿出来翻看。“离开东北的时候也没能跟二叔二婶告别,感觉有点遗憾,就想着一定要把地址记清楚,等有朝一日去看望他们。”李敬永说。

“我和他们同吃同住,看我裤子破了,二婶还为我做了两条短裤。”李敬永表示,房东本可以将他逐出门外,但是他们非但没有这样做,还一直对自己照顾有加,没有一点嫌弃之意。

34年来,李敬永一直在家务农,由于孩子多、负担重,生活并不富裕,今年,他最小的孩子也大学毕业了。“孙家对我照顾得很好,这份情义我一直记在心里,如今生活压力小了,我想尽快找机会去看望他们。”李敬永表示,二叔二婶如果健在的话,应该有70岁左右。“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搬家,行政区划有没有变更,按照原来的地址还能不能找到他们,要是能跟他们取得联系就好了。”李敬永期盼地说。

媒体接力寻人

为助李敬永达成心愿,本报记者多次试图与远在吉林省通化市的这对老夫妻取得联系,但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随后记者联系了当地的通化日报社,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7月19日,该报社一位叫宋晓林的记者联系本报,表示已经找到了李敬永的房东。对此,本报记者与李敬永都感到激动与振奋。通化日报社的爱心接力,令人感动。

记者了解到,男主人孙贵禄现年69岁,由于小脑萎缩,已无法正常交流,女主人姜淑梅状态良好,如今依然住在原来的地方。当晚,李敬永拨通了姜淑梅老人的电话,电话中,老人心情很激动,表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大柱”还挂念着他们一家,现在村里比以前漂亮多了,非常欢迎他再去看看。

从老人那里,李敬永得知,当时“跑路”的工头,不仅欠着孙家的房租和伙食费,还借走了孙家仅有的两百元钱,让孙家生活一度陷入了窘境。电话里,李敬永告诉老人,自己准备一下,找合适的时间就去看望他们。

本报将与通化日报继续共同关注此事,等待见证这34年后的再相逢。

记者手记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采访中,李敬永不止一次说出这句话。虽然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但34年来,李敬永从未忘记困难时对他施以援手的人;吉林这对夫妻,在那个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收留并帮助一个外乡少年,更加难能可贵。一个无私帮助,一个不忘恩情,用不了多久,这些有情有义的人就要再相见了。(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小小红薯苗 “敲开”致富门

王玉皖正在打理网店本报讯“你准备订购多少棵?好,好,我马上采摘发货,两天就能送到。”7月18日,蒙城县许疃镇赵集村贫困户王玉...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