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3天关注报道亳州
11月19日至21日,人民日报连续3天关注报道亳州。其中,11月19日人民日报13版倒头条以《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刘双燕——“铿锵玫瑰”绽放在贫困村》为标题,报道了亳州市扶贫干部刘双燕的事迹;11月20日人民日报11版头条《安徽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提升群众办事获得感——一张政务网通办大小事》的报道中,用较大篇幅报道了亳州市实现了“不见面审批”的典型做法;11月21日人民日报13版头条以《确保不落下力避返回去》为标题,报道了亳州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确保困难群众按时脱贫,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方面的探索、做法和成效。
今天,本报全文转载《进入脱贫倒计时,亳州用制度守护、下力气兜底、靠党建统领——确保不落下力避返回去》、《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刘双燕——“铿锵玫瑰”绽放在贫困村》,以飨读者。
进入脱贫倒计时,亳州用制度守护、下力气兜底、靠党建统领——
确保不落下力避返回去
·核心阅读·
如何确保困难群众按时脱贫?如何确保脱贫后不返贫?安徽亳州用“两册一审”严把贫困户的准入、退出关,既做到公开透明,也保护了干部;失能五保老人由卫生院集中供养服务,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除了发挥党员、能人的脱贫带头作用,还用党员网格化管理机制紧密联系群众,确保贫困户一个也不落下。
眼瞅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任务,已经进入倒计时。
安徽亳州市主动厘清脱贫攻坚中的几大难题,敢啃硬骨头,精准施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在亳州已然不再是问题;我们现在做的,是要深谋远虑,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美好生活可持续。
一年两次动态评议
“老黄家确实困难,病还没好,家里老底儿都掏空了。”“脑梗不好治,现在偏瘫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俩孩子,女儿还在念初中!”在亳州谯城区张店乡黄楼村的评议室里,村民们七嘴八舌讲述着黄振军家里的情况。
“这一户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是否同意将黄振军家纳入贫困户,举手表决。”会议主持人话音刚落,在座6位评议组成员一致举手同意。这样的评议会,村里每年开两次。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脱贫攻坚中的一大难事。弄得不好,会费力不讨好,还有违公平。
亳州施行“两册一审”,正是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一项有效举措:各自然村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群众公认的“乡贤”推选为代表组成评议会,对照户籍花名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花名册,逐户介绍农户家庭详情,对一般户是否符合建档立卡条件、已脱贫户是否又返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该享受哪些政策和是否符合清退条件等逐户评议,逐户表决。
“每次评议会前,我们都要培训,了解贫困人口识别、返贫和脱贫标准。”黄楼村7位村民代表之一的黄瑞瑞笑道,“会议全程录像,做不得一点假。”除将符合标准的村民纳入贫困户外,“两册一审”还承担着“清退”已脱贫村民的责任。
“过去谁家是贫困户,村支书说了算。有的干部亲戚朋友多,既可能优亲厚友,也可能不给办就得罪人。现在实施‘两册一审’,用制度管事管人,群众变成了政策的宣讲员。一方面精准识别,公开透明,不落一人;另一方面,保护了干部,老百姓也心服口服了。”蒙城县县委书记车照启介绍。
兜底失能五保老人
失能五保老人是贫中之贫,必须下大力气重点帮扶。
60多岁的王学思,是村里一位五保老人,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生活难自理。2017年因感冒引起并发症,在床上不吃不喝躺了整整两天。于是村里找到了老王外甥,将王学思托付给他并每月支付其1200元。哪料,外甥只照顾一个多月,就嫌麻烦不愿意了。
亲人不帮忙,王学思怎么办?村支书决定,送卫生院!
2017年12月,亳州市探索实施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服务新模式,将卫生院升级改造,把失能五保老人接进来,实行“医护养”结合。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万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6万元,新增财政补助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4∶6比例分摊。此外,各县区还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卫生院改造,利用现有的食堂、医疗设施适度改造,确保老人在卫生院住得安心,治得放心,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一年前的王学思腿脚不便、身体衰弱,被抬进蒙城县岳坊镇中心卫生院。记者在卫生院见到的王学思,完全变了一个人:行动自如,声音洪亮,衣衫整洁。
目前,亳州共26所敬老院划归乡镇卫生院托管,其中利辛县占20个。各卫生院分门别类设有康复训练室、治疗室、输液观察室等,24小时值班。除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外,卫生院还对失能五保老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正如81岁的五保老人严凤华说的那样,“我在这帮着浇个水,择下菜,感觉生活轻松又自在。”
“失能五保老人这部分人群不兜底保障好,随时可能返贫。”亳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工作机制、护理规范和管理水平,为五保老人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一体化服务,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党建引领+产业带动
对贫困户如何帮扶?亳州靠的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分拣、包装、皮筋一捆一扎,铅笔在陆娟娟灵活的手下加工成型,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将铅笔从雏形包装成成品,是她农闲时的工作。陆娟娟是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民,这个铅笔加工厂,其实是个扶贫车间。
一大早,31岁的陆娟娟送完孩子上学后,都会准时到村里“育丰”铅笔厂报到。“我在这干了两年,一开始不熟,包装一把铅笔要两三个小时。现在2500支一组的铅笔,我个把小时就能包好。”陆娟娟不无自信地说。因手速快,手艺好,她一天能包八九把,一把铅笔5块钱工钱,少说也能多挣个四五十。
这个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铅笔厂,由戴尧村村民于芳主办。于芳偶然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留守妇女较多,农闲无事可做。于是,在村集体经济支持下,于芳返乡建起了扶贫车间铅笔厂,雇用了村里30多个留守妇女,包括9名贫困户。“我入党七八年了,也是村联合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之一,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大家脱贫,村党总支对我也很支持。”于芳笑得有些腼腆。
据蒙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赵凤轩介绍,如今蒙城实行的是五级党员网格化管理,大到乡镇党委、村党总支,小到村联合党支部、普通党员,层层相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联系好所有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如今,蒙城每1名党员要负责2至3户贫困户家庭的帮扶工作,争取一个不落,以党建为统领,助力脱贫攻坚。
亳州市委还动员民主党派聚焦脱贫攻坚。各民主党派采取了不打招呼、不要陪同工作法,连村干部都瞒着,直接进村入户。一旦发现问题,立马发送到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微信群里,实现民主监督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刘双燕——
“铿锵玫瑰”绽放在贫困村
连续三届驻村扶贫,8年芳华献给了脱贫攻坚,安徽省亳州市税务局的刘双燕是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好闺女”。
刘双燕的驻村第一站是利辛县城北镇陆小营村。当时的陆小营村,贫困发生率高,不少村民一度以卖血为生。为迅速打开局面,刘双燕一头扎进村里,遍访贫困群众。“只有让村民看到希望,才能调动脱贫积极性。”刘双燕发现,村民最大的心病是那条泥巴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瓜菜运不出去,换不成钱。她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修路,路宽了,坡平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劲头起来了。
“3年时间,我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2014年11月,刘双燕又担任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开始了第二个“3年”。
朱集村是一个人口近6000人的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贫困户周文峰两口子身体残疾,“吃救助日子还过得去,搞产业赔不起啊!”多次被怼、被呛,刘双燕还是坚持不懈动员周文峰养鸭。联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利用扶贫小额贷款解决资金难题,第一个鸭棚终于建起来了,第一年纯利润就达4万多元。尝到甜头后,第二年周文峰又投资建了第二个鸭棚。
如今的朱集村,扶贫产业渐成气候,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刘双燕也变了不少:原来长相白净的她,变得黝黑粗糙。村民们一开始叫她“刘书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喊“双燕”,现在老人们都喜欢叫她“好闺女”。
去年3月,第六批任职即将结束,朱集村村支书找到刘双燕说:“好多乡亲找我,要按红手印把你给留下来。”刘双燕决定再干3年。“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候,这时候再换人,工作上也肯定没我得心应手。”
工作中,困难再大刘双燕也不低头;生活中,刘双燕却有怕的时候。“妈妈,又要开家长会了,这一次你能来吗?”“你到底是多大的官啊,家长会你一次都没来过!”她最怕接到女儿和老师的电话。“每次接到电话,都让我自责难安!村里贫困家庭子女的读书梦,我能圆!却圆不了自己女儿的小小心愿!”谈起家人,刘双燕一脸愧疚。
女儿考上大学没过多久,哭着打来电话:“妈妈,我没有爸爸了!”刘双燕噙着泪水说:“我怎么也不敢相信,爱人突发急性心梗骤然离世,我再也等不到期待已久的团圆了……”
然而,刘双燕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村子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决不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多年劳累过度,刘双燕患上了髌骨软化症,正常行走超过10分钟,膝盖便疼痛难忍。贴了上千张的止痛膏药,磨破了十多副理疗护膝,借助一辆电瓶车,村里的大事小情,她从来没有耽误过。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现在的朱集村富了、美了!村集体去年收入70万元,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还被评为省级美丽中心村。“村不脱贫誓不还,还有个别贫困户没脱贫,稳定脱贫还要和大伙儿一起干到底!”刘双燕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近日,蒙城县第四人民医院召开“加强新时代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十条要求”专题会议。会上,院领导解读了加强新...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