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村“不知足” 调结构盼升级
11月14日,在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的农业合作社里,刚刚收获的灰褐色的决明子,堆成了小山。土桥村种植了5000亩的决明子,收了150万斤左右。“今年虽然遭遇了旱灾,但总体收成还不错。一斤卖两块钱,这就是30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平却“不知足”,“我们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提高决明子的附加值,增加村民的收入。”
据了解,土桥村是蒙城县贫困村,全村共有农民850余户3700多人,土地7200多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205人。过去,该村一直延续着“豆茬麦、麦茬豆”的种植习惯,农户收入增长缓慢。2014年,土桥村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村民根据效益进行分红,每亩地800块钱保底。2016年,土桥村实现了村出列。
贫困户李永是带地入社的受益者。他左眼失明,老伴患有小儿麻痹症,“眼睛不好,打工人家不要。再说,老伴的身体也离不开我。”李永说。合作社的分红、光伏发电的收入、残疾人的补助……李永的家庭年收入达到了两万元左右。2016年,李永光荣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合作社的成立也给村里很多贫困户提供了劳动岗位,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如果不是参加了合作社,我这样的身体上哪里找活干?”70岁的合作社保管员于清兰告诉记者,因为20年前的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左臂,也失去了干重活的能力,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当保管员后,每年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近4千元。“现在村里几乎看不到闲人,到合作社随便干点活,可比闲着强?”于清兰说道。
近五年来,土桥村村民每亩地平均能收入一千元左右。“种出来的产品效益越好,村民们就能多分钱。”李平说。虽然合作社现在总体收入比较稳定,脱贫后的土桥村反而愈发“不知足”,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年加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去年,该村种植的决明子大获丰收,今年又种植了5000亩。“我们调查过了,决明子深加工一下价格就能翻倍,可我们没有技术,所以正在寻求用决明子做枕芯和花茶这样的合作项目。”土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卢毅说,“我们有地、有人、有机械、有产品,如果能够产业升级,发展会更好,村民会更有‘钱景’。”
(记者蒋加磊实习生张倩)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经过“亳州好人”评委会评选,亳州市评出10月份“亳州好人”6人。他们分别是致富不忘乡邻的蔡玉杰、蒙城县企业家朱...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