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在农民自愿、政府引导、整县推进的政策环境下,将百万亩良田“化零为整” “一块田”改出新天地

安徽日报 2019-10-17 06:36 大字

▲蒙城县立仓镇莲藕种植基地,藕农正在采收莲藕。

“一块田”实施后,土地规模流转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图为庄周办事处“工厂化”蔬菜育苗大棚。

2009年,在蒙城县乐土镇双龙村几位村干部的倡导下,村民们自发将承包土地“化零为整”,随后促成了蒙城全县范围内170万亩耕地格局的调整,由此激活了当地农村的土地资,推动当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小田并大田 规模出效益

在蒙城县,这项被称为“一块田”的改革,最直观的意思就是让一个农户的所有土地合并在一处,由几块甚至十几块小田,变成一块大田。

看似简单调整,放到一个110余万农业人口的大县里,难度可想而知。“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帮农民算账,若是让农民吃了亏,就不会有今天170万亩耕地的‘化零为整’。”蒙城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9年,双龙村开始新农村建设,将11个自然庄的19个村民组合并在一起,组建双龙新村。“新村占用450亩的地,占用了当然要归还。”7月23日,已更名为双龙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王新友说,19个村民组一起来偿还占地,常规的做法是东一块、西一块,非常零碎,极不利于搞现代化农业生产。

“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时,有村民提出,既然全村都要重新丈量土地归还新村占地,为啥不能把一家一户零散的小块地合并成一大块地呢,也方便今后机械化耕种。”社区党总支书记柳向阳听完,眼前一亮。随后,人口最少、矛盾不多的胡桥自然庄被选为试点。王新友进驻胡桥庄,向村民解释“一块田”的好处,获得了90%农户的赞成。“剩下10%农户的态度,才是‘一块田’成败的关键。”王新友说,他通过走访了解到,有些农户多占了沟边、路边等不在册的土地,还有的农户自家土地肥沃,担心分到贫瘠的地。

找到原因后,村“两委”拿出了解决方案:全庄村民抓阄分地,肥地一亩算一亩,贫地一亩给一亩二分。王新友接着挨户劝说:“多要那巴掌大的地有啥用?机器收割半亩也要收一亩的钱,加上播种喷防,多花了多少人工费?”这么一算账,剩下的农户也支持“一块田”。

每家“一块田” 增地又增收

“俺的两亩多地分成了八九块,机器下不去,喷防到处跑,‘一块田’政策我打心眼里拥护。”双龙社区邵圩庄村民邵峰说。在全体村民的拥护下,依照胡桥庄的经验,双龙社区从2009年秋季开始,循序渐进地推进“一块田”。到2011年,该社区完成了“一户一块田”的实施。

“新一轮土地确权前,全社区有730户5515亩耕地,以户均8个地块算,多达5840块田,平均一块田还不到一亩大,这样的土地格局怎么推进农业现代化?”柳向阳告诉记者,完成“一块田”后,现在全社区不到800块田,由于平整了小块田之间的田埂、沟渠,还多出了700亩耕地。此外,由于家家只有“一块田”,每家农户的土地最多与2户“邻居”相邻,而且四周界限、地块面积也更加明确,农户之间因田埂地沟“多吃多占”产生的矛盾纠纷大大减少,有效化解了因土地纠纷导致的信访积案。

“一块田”带来的实惠不止于此。2013年,蒙城县开始推行土地流转,有些村正在为流转大户与手握“小零散碎”地块的农户进行谈判而头疼时,双龙社区却迎来了大户的主动登门。当年,江苏省种植大户杨国庆到双龙社区探访战友,发现那里的地块大,易于流转,当即找到村“两委”,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800亩地成立了乐双家庭农场。从此,双龙村民除了外出务工,还可以在家庭农场打工。

2013年,双龙社区被评为亳州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此后,借助“一块田”的优势,绿满园家庭农场、双龙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彩多肉植物园等8家农业企业入驻双龙社区,共计流转土地近4000亩,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增收。“2009年,社区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2018年,人均超过1.5万元。”柳向阳说,社区又先后被评为省绿色村庄示范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土地连成片 耕收一体化

双龙社区的探索引起了蒙城县的关注。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该县上下形成共识,促进当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有效解决土地细碎化这道坎。

“‘巴掌田’‘皮带田’,限制了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注入。”蒙城县相关负责人说,结合双龙社区探索出的经验,2013年,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农村土地互换并块的做法,即“一块田”改革。2014年,中央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互换并地做法表示明确支持,为蒙城县的“一块田”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好事办好,尊重群众意愿是前提。在推行“一块田”改革中,蒙城县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充分集中民智、尊重民意,让农民群众参与改革方案制定及推进实施的全过程,做到了“三个不变”和“四个结合”。“三个不变”,即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坚持原村民组互换并块范围不变;“四个结合”,即确定地块等级与农田治理相结合、互换并地与宅田合一相结合、预留机动地与农村公益设施用地规划相结合、落实农户地块与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相结合。

目前,蒙城县263个行政村、5210个村民组,共计合并土地170万亩。通过“一块田”改革,把地墒沟和“三边四荒”等零碎土地进行了准确统计,该县可耕地由183.86万亩增加至216.4万亩,增加了17.69%。

如今,蒙城县实施的“一块田”改革加速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增幅在160%以上,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当地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实行“一块田”改革后,以安徽省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5000亩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生产加工保鲜蔬菜20余个品种,出口日韩、北美、欧洲等地区,提供农民就业岗位2200余个。仅2018年就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薪酬800余万元。2012年至2018年,蒙城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00元提高到13031元。

“一块田”改革也加快了蒙城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集中连片,大型农机装备、先进配套作业机具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目前,蒙城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4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0.7%,并被评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在此基础上,蒙城县还探索推出了“耕种收一体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模式,目前该县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达296家,托管服务率96%,开辟了一条“农机托管走在前,农民外出多挣钱”的新路子。

·记者博客·

改革激活 土地附加值

■ 武长鹏

农村改革,根子是土地,核心是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地方的土地被闲置,或者利用率较低,土地陷入“沉睡”状态,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皖北农村,集中表现为土地的碎片化,一户的土地分成有数块甚十余块,极不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服务等难以有效开展。国家提倡的各种振兴乡村的政策,在落实中受到土地“碎片化”的干扰,浪费了大量资源,农民得到的实惠却不多。

蒙城县在农村改革中,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地推出“一户一块田”政策,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一块田”改革中,该县强调“三个不变”与“四个结合”,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确保了改革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让“一块田”改革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从而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助推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还为未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留下空间余地。

“一块田”改革后,每户地块的面积普遍达到了10亩至30亩,田块成方,沟渠成网,便于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经营水平。随着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土地附加值成倍增长,带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2004年至2019年,中央连续十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如何放活,事实证明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新闻推荐

三义镇全面掀起秋种高潮

本报讯连日来,蒙城县三义镇抓住雨后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全面掀起秋种高潮。该镇早在雨前就及时召开秋种现场会,动员党员干部群...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