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老手艺

安徽日报 2019-02-07 07:18 大字

春节,蒙城县周元路文庙广场热闹非凡,紧邻广场的小巷中,陈宝玉正在工作室内埋头做壶,忙个不停。“外出回来过年的人多,壶卖得也快,必须抓紧做才行。”陈宝玉一边细心敲打着手中的壶,一边与记者聊天。

1980年,陈宝玉出生于蒙城县一个铁匠家庭,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经常摆弄用锡包裹的茶壶。“父亲的手艺是跟祖辈学的,传到我是第四代。”陈宝玉说,他的父亲虽然不会说话,但传授手艺的时候很耐心,也很严格。“母亲告诉我,父亲对做锡包壶的工具和材料都很爱惜,东西可以做不好,但不能糊弄。”陈宝玉告诉记者。一次,他的父亲做了一把壶,由于对方使用不当,造成锡包壶漏水。他二话没说,拿回来拆掉重新做。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宝玉才逐渐明白,每一把壶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哪怕不赚钱,也不能允许有一点瑕疵。

陈氏锡包壶共有20多道工序,全靠手工打造。做起来不仅费工耗时,经济收入也很微薄。与陈宝玉年纪差不多的人,大都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一直谨记父辈的做事原则,继续坚守这门老手艺。

在陈宝玉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茶壶,大多是别人送来请他修补的。陈宝玉告诉记者,每一把壶都要针对形状和大小设计图案,设计完成后再贴锡片,之后是雕刻、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这些工序全凭匠人的手感。“最重要的是有耐心,锡坏了不要紧,可不能把壶刻裂了,会砸招牌的。”陈宝玉说。

作为一项传统老手艺,目前在安徽省范围内,锡包壶的工艺仅存于蒙城县。如今,在祖传技法的基础上,陈宝玉对制作过程中的多个环节进行了改进。经过不断摸索,他设计出的花型获得了国家专利,新材料的运用也让成品变得更美观。目前,陈宝玉的锡包壶已获得3项专利,2017年11月获得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尽管工序繁琐,但锡包壶这门手艺需要有人传承。我已经下定决心,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两个孩子。”前不久,陈宝玉被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更加坚定了他传承手艺的信心。

新闻推荐

好人在身边 新年开新篇 ——2019年1月份亳州好人事迹点评

——2019年1月份亳州好人事迹点评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